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6/20170603c22b6486076e47f89fb5a920193d9eb0.jpg
“香草花田”农场一角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强洪 文/图 “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作为武汉人我当然要积极响应,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6/03/039036.html

等待处理…

武汉市出台“黄金二十条”“钻石十条”鼓励市民下乡创业

市民下乡当农民,路已畅通?

2017/6/3

“香草花田”农场一角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强洪 文/图

“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作为武汉人我当然要积极响应,为新农村建设出把力,毕竟是双赢的好事。”5月25日,在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童周岭村的小朱湾,站在自己刚刚租赁的两栋民房前,武汉妹子叶仙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我有在云南大理经营茶吧的经验,回来考察了几个区的房屋,最后决定在这里租赁村民前后两栋房屋,准备经营茶吧和民宿客栈。”

叶仙说的好政策是指今年4月8日武汉市出台的《关于开展“市民下乡、村民进城”活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措施(暂行)》(被大家称为“黄金二十条”),鼓励市民下乡,以租赁、合作的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创业创意、休闲养老养生,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其中,最吸引人的一项鼓励措施是,市民下乡租赁空闲农房可获得数万元的奖补资金。

5月26日,武汉市又出台了“市民下乡”助脱贫攻坚“钻石十条”,进一步鼓励市民下乡。新政比“黄金二十条”更加优惠:将资金支持升级为市、区两级共同支持,将最高补贴金额从8万元提升到20万元;在贫困村租房发展农家乐,除了市级给予奖励补贴外,只要评上星,区级按每户1万元给予补充;租房建乡村休闲游合作社,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的,市、区奖励补贴最高可达15万元……

鼓励市民下乡新政的出台,让武汉市爆发了一轮下乡创业的新热潮。据武汉市农委提供的数据,从“黄金二十条”出台至5月20日,全市已收集有出租意愿的农村空闲农房信息1083条,签订空闲农房租赁协议农户达到500户,年租金近800万元。

不过,市民下乡创业,道路真的已畅通无阻了吗?

空房出租,盘活闲置资产

“自从我家的房屋出租给这些文化人后,不仅来的人多了,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感觉自己也变得越来越有文化了。”站在自家院里的“新民书屋”前,小朱湾村59岁的村民范阿姨开心地说。

范阿姨和丈夫经常要到深圳帮子女带孩子。2016年,夫妻俩把350平方米的房屋以每年4万元的价格租给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许刚教授在此开设新民文化书院,租期为10年,自己只留了一间房住宿。

房还是那个房,但有文化的教授住进去之后,就显得“高大上”了。许教授租房后,投资5万元进行了装修,经常在书院开展书会、讲座、研学、趣味体验等国学传统文化活动,既给城市学员分享了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提升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小朱湾村妇代会主任夏洁介绍说,该村湾共有33户农户,目前全湾除了一套地理位置不好的房屋,其余农户空余、闲置的房屋均已出租。村委会网格员路蓉告诉记者,“黄金二十条”公布后,每天会接到无数询问房源的咨询电话。“目前村里已经没有房源了,我们只能让来电的客户到其他村里看看。”

据武汉市农委初步统计,2016年底,该市6个新城区长期空闲农房约11.6万套,占农房总数的15.8%。武汉市出台“黄金二十条”,就是为了盘活这些空闲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叶仙已经和房东签订了租赁协议,目前正在办理经营证照,并和设计师对房屋整体经营的装修设计进行反复修改。“一旦经营证照下来,政府的2万元补贴马上会给到手中。”夏洁说。

房东陈彩霞告诉记者,家里闲置房屋租赁每年有6万元收入,另外,她还在湾子里的一家农家乐餐厅打工,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加上在城里打工的丈夫的收入,全家一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

能人下乡,带动一大片

几间老式砖瓦房矗立在田边,门前玫瑰摇曳生姿,屋后桑葚挂满枝头。每逢周末,小伙伴们就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吹吹乡间的风,做做农活,就像一群乐此不疲的都市农夫……

在武汉蔡甸区梅池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乌托邦农场——“香草花田”,女庄主是一位“80后”,名叫周丹丹,2011年放弃了城市里的“铁饭碗”,到梅池村租住了农民闲置的几间老式砖瓦房,并先后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建起了这个农场。“一亩花田、一片菜地、一个花门、一方草地,在这里,四处都是自己喜欢的风景,每天带来微小而实在的喜悦。”周丹丹说。

在经营农场的同时,周丹丹还为梅池村做了一个发展规划,带动村民通过旅游致富。梅池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如今,通过优先发展观光旅游业,梅池村已初步实现“农民变员工、农田变花园、农村变景区”的愿景。村民们对这个有知识有文化的“香草姑娘”充满了感激。

“市民下乡带来了社会投资,帮助村民实现足不出村就业、创业的愿望。”武汉福农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丰庭彦说,前几年,他带着公司下乡入驻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移民新村红星大队后,建设了食用菌产业园和蔬菜示范园,参与种植的移民就达40多户,村民们平均年增收3万~4万元。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在武汉市鼓励市民下乡新政出台之前,就有部分先知先觉的市民下乡创业,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和流转土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人脉,经营旅游景区、农家乐、特色农产品,为武汉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理念、新业态、新动能”,带动了一方村民致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在下乡创业的市民中,有房地产企业家、大学生、公务员、教师等,能人和企业家下乡实施“整村改造”、知识分子下乡带动“个性化改造”、城镇居民下乡优化农业供给侧变革,这三大下乡创业模式已初具雏形。

田园虽好,难题依然在

市民下乡创业,获得政府的多项支持,这让城里人的田园梦有了更大更切实的想象空间。武汉市近年扎实开展的新一轮新农村建设活动取得的成果,也为市民下乡创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武汉地区农村水泥路、广播、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农业信息等实现了“村村通”,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也得到了全面解决。

与此同时,武汉正在搭建平台积极推进农村空闲农房市场供求信息对接,引导组织成交,签订租赁、合作协议。据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总经理孙晓燕介绍,目前,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通过前置审查、挂牌申请等步骤,农村的空闲农房就可以在武汉及周边城市圈各级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平台上发布,为“市民下乡”提供信息服务,加速推进空闲农房的资本化。

在采访中,也有一些有“下乡”意愿的市民向记者表达了担忧:下乡办实业、做生意,会涉及农房的产权问题,而按照国家政策,目前农村宅基地只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流转,城市居民不能购买,无法实现“恒产”,势必降低市民到农村投资的热情。此外,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城乡落差太大,也难以吸引并长期留住市民。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田园虽好,终是难归。

武汉“十佳创业导师”程军认为,公共政策在鼓励“市民下乡”层面的破冰是好事,但除了政策性奖补资金,相关配套措施也不可或缺。这就需要地方城乡规划、医疗保障和治安网络等层面的“一体化”,填补公共服务的洼地。同时,还有比资金支持更重要的问题,是对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投资给予更充分的产权保障。因而,接下来应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比如,将农村宅基地流转有条件地向城里人或工商资本开放,突破仅在农村集体成员间流转的局面,解决农房能租不能买的难题。

看来,市民下乡,通道已经打开,但田园梦的真正实现,还有待更多的服务支持和政策破冰。

上篇:没有了
下篇:水田养蛙,带领姐妹快速增收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