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5/m20170531ee4621c8a75541b9b9ee1cb411c2d161.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离2017年高考只有几天时间了。自2014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5/31/038921.html

等待处理…

新高考改革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

——专访首师大教育学院教育系副主任丁永为

2017/5/31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离2017年高考只有几天时间了。自2014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也正因此,今年也被称为“新高考元年”。同时,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争议再起波澜。那么,在高考改革的关键时期,新高考将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效?素质教育是否迎来了“春天”?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首师大教育学院教育系副主任、副教授丁永为博士。

记者:从1993年我国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至今20多年来,素质教育一直难以真正落地,您认为阻碍素质教育落地的原因是什么?

丁永为: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其确切的定义目前还是莫衷一是。但教育学者还是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所表达的“把学生放在正中央”“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的诉求,的确反映了当前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既然是世界潮流,为何难以落地?从内因来看,人们对素质教育实践的解读和评价存在不少争议,制约了素质教育的落地。从外因来看,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很复杂。素质教育产生在急遽的社会转型背景之下,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在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方面差距的快速拉大,客观上使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诉求呈现出两极分化,甚至是多极分化的特点。一方面,有个别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公开表示对应试教育的重视,说明应试教育并没有走远。另一方面,成都教育局通报并责令整改该市的9个学而思教学点,表现出保卫素质教育的决心。我认为,这些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不同诉求。我相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诉求会变得更加多元,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社会各阶层对素质教育的“可操作性定义”的普遍共识。

记者: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如何真正减负?

丁永为:我们要看到,20多年来素质教育成就斐然。我们国家的年轻人(“80后”“90后”“00后”)无论是在个性、创新意识方面,还是在科学精神、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获得了显著进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获得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过程中,精神和心理上的适当压力或负担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减负是要减掉对学生成长来说不必要的负担,如题海战术、反复的记诵和机械的训练。现在的孩子们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新、更广、更复杂,因此需要接受更多尝试、训练和锻炼,这一过程必然还会增加学生在理智、道德、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负担,但这恰恰是促进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的“更好、更多的成长”所必需的。只有经历而不是回避这个挑战期,他们才可能成长为拥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当然我们要承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素质教育精神的认识都还可能存在偏颇、误解之处,这就使学校给学生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如变相的应试训练,学校为应付上级检查所做的各种“表演”),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益处。如熊丙奇教授所说,伪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坏。

记者:有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多体现在小学阶段,高中则更重视分数和升学率,导致素质教育难以一以贯之,您怎么看?

丁永为:在我看来,所谓的素质教育,核心精神是对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的追求。对素质教育实践的评价也应该依据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潜力的全面发展这个标准。据此,我们对小学、中学素质教育实践的评价就不能运用上述简单的二分法。人的个性和潜能是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而不断发展的。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权威性需要”和“直观性需要”。儿童的权威性需要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地位提供了心理基础。儿童的直观性需要为教师成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观察、体验、互动、游戏、参观活动提供了心理动力。

有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他们发现到了初中、高中阶段此类活动不断减少,据此他们认为,中学特别是高中的素质教育搞得不如小学。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自主性需要和学理性需要。中学生自主性需要的增强,逻辑上必然带来教师通过扮演权威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的弱化。法国教育家让·雅克·卢梭说,12岁后人将走出“理性睡眠期”,产生对学理性知识的热情。因此,在中学阶段,学校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满足其自主学习多学科知识的需要,是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如很多中学正在开展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改革,其指导理念正是素质教育。至于中学阶段为高考做的准备,我认为这不该被“妖魔化”。素质教育与考试不是对立的,我们呼唤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考,呼唤更加符合人的个性而全面发展需要的高考。新高考政策的颁布,正是党和国家对人民呼唤的回应。

记者:素质教育如何兼顾区域间的高考公平?经济欠发达地区素质教育如何推行?

丁永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素质教育推进比较难是一个实际情况。这个困难应与导致素质教育难以落地的两个原因联系着分析。重点应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素质教育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中上层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的需要。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学校在促进人的内在享用、自我实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它追求 “使人成为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校教育的另一功能是扩展功能,它重视运用比较、分等和选拔的方式把学生进行类别化、层次化,追求“使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育本体功能的释放需要人们节制对教育扩展功能的热望。依照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越是处于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弱势阶层的家庭,就越容易对其子女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抱有热望,因此只要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能够帮助子女“成龙”“成凤”,那么这种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很明显,这样的观念是与素质教育精神相悖的。

要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素质教育改革,就要加强家校联系,由学校和教育专家对家长开展持续、科学和有效的培训,使其更新教育观念,跟上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更为根本的是,政府和社会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发展平台,营造更加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氛围,进而为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记者:针对2014年开始试点的新高考改革,有人说“素质教育的春天就要到来,这回不再是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变化”。您怎么看?

丁永为:关于这次浙江地区新高考试点改革,有部分人认为新高考实际上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更没有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反倒给学生增加了更多负担,因为“多一次考试就多一次折磨”。对此我相信,新高考政策的出台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新高考改革突出了考试评价的多元,强调考试要考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机械背诵、记忆的能力。新高考的导向、思路都是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的。

当然,从实践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看,素质教育的春天可能还没有来,我们还在路上。所以,现在过分唱衰和过分乐观看待新高考都不是特别恰当。不过,从长远看,我很看好我们素质教育改革以及新高考对于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的作用。

上篇:教育扶贫政策,让我的子女上学不再难
下篇:“队伍更壮大了,活动更丰富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