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富东燕
“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教育既具有黏合剂、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近日如此表示。
对此,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郭红深有体会,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当地人学习汉语的热情非常高,“学习汉语会有更多的机会,从而有可能去改变自己命运。”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非洲第一所、世界第二所孔子学院,由天津师范大学和内罗毕大学于2005年共同承办。至今已经开发了不同层次的汉语课程:基础、高级证书班,本科汉语专业,酒店业、银行业等专门用途汉语。同时,与天津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国际汉语硕士”协议,定向培养肯尼亚的本土汉语教师;还应内罗毕大学员工的要求开设了内大员工汉语培训班等。
郭红于2013年10月来到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之前,她在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从事翻译教学工作。说起与孔子学院的结缘,郭红介绍说,早在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期间,就经常去那里的孔院帮助外国人练习汉语,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回国后,看到自己的学校正好在招聘孔子学院院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最终成功获任。“2014年2月6日,刚刚过完大年初五,我来到了内罗毕。来之前查阅了很多关于这个城市的信息,据说这里被誉为‘非洲小巴黎’,但一下飞机看到的是简陋的机场,狭窄的道路和裸露的土地,跟想象的‘小巴黎’相差甚远。”郭红回忆道。
和国内相比,非洲在各种基础设施方面均有着诸多不便,内罗毕也不例外,尽管如此,这里的人们对于学习汉语的热情却没有因为种种的不便而有丝毫的减弱。这让郭红既惊讶又振奋。
“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资源很紧缺,为了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每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中间只休息1~2周,即便如此,每个学期注册的学员就有150多人。很多学生克服了种种困难来参加汉语课程。”郭红介绍说。
有一位学员住在蒙巴萨(离内罗毕将近500公里),她非常喜欢汉语,每次上课都是“打着飞的”赶到内罗毕来上课;一个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孩子上了汉语本科专业预科班,在学习了一周后,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向郭红表示了感谢,并表示“要当汉学家”,经过10个月的学习后,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并申请到汉办的奖学金,现在在天津师范大学读汉语本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中国、中华文化、汉语对肯尼亚等非洲国家的人们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来孔子学院进行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的人数逐年增加。”郭红对记者说。
从全球第一所孔院建立至今,孔子学院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已在全球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学院和1073个课堂,各类学员达210万人。“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郭红这样评价着孔院作用。
“在推动中外民众相知相通、涵育公众民意、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等方面,孔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也为统筹国内外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平台。”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钟英华说。
作为院长,郭红带领老师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以适应当地对于汉语教学的需求。“帮助孔院做好‘架桥人’,联通世界和你我。”这是郭红持之以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