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5/m201705109e638e44b0734284bcb201c4bb32e125.jpg
□ 新华社记者 俞俭 黎昌政 眼下,正是春蚕营茧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王琳团队正翘首企盼新茧,准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5/10/038400.html

等待处理…

从蚕丝中寻找“修补”生命的宝藏

——“80后”女科学家王琳的“新丝绸之路”梦

2017/5/10

□ 新华社记者 俞俭 黎昌政

眼下,正是春蚕营茧的时候,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王琳团队正翘首企盼新茧,准备用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生物资源提取有用的新生物材料。

“蚕茧中被丢弃的丝胶,可能蕴藏着‘修补’生命的宝藏,有望被开发应用于修复人体受损的组织和器官,让残缺的生命重焕光彩。”研究中心主任王琳说。

王琳课题组进行的一系列基于丝胶生物材料的创伤修复研究,不断传出振奋人心的结果。丝胶,这种长期被忽略和浪费的生物资源,可望在将来应用于临床,解决外周神经损伤、脑卒中、心梗等多种医学难题。

2011年,在国外一直从事再生医学与创伤修复研究的王琳,在国家海外引才计划的感召下,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和许诺,通过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回到祖国,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了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中心,开创性地开展丝胶生物材料的研发及其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带着探索未知的激情,王琳团队开始研究攻关。面对前人从未涉足的全新领域,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拿丝胶提取来说,既要保持结构完整,又要保证生物活性,不同温度、试剂、蚕茧类型,一个条件变了,就要上百次重新实验。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新发现。研究结果首先否定了前人认为丝胶会刺激人体产生强免疫反应的结论,继而发现,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高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天然荧光和优越成胶性能,因此可作为人体组织修复与再生的优良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通过几年系统研究,团队提取出结构完整的纯丝胶蛋白,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发出适用于外周神经修复的丝胶神经导管、适用于中枢神经修复的生物支架、修复心肌损伤的水凝胶及多种多功能新药物载体,让更多人获得重开健康之门的希望。

脑神经修复是医学界一大难题。实验表明,在小鼠脑神经受损后,及时植入丝胶生物支架,可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神经元。支架降解产物可促进神经细胞代谢,避免神经元大量死亡,同时还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元轴突生长。

王琳团队还将丝胶生物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心肌、骨骼肌、软骨、皮肤等组织的创伤修复研究,并研发了多种多功能肿瘤药物载体。团队的原创工作开创了丝胶在再生医学中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成果在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年会上被评价为“在蚕丝医学应用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使我国丝胶组织工程研发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由于她杰出的科研成果,中国科协、全国妇联联合授予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出生于医学之家的王琳有一种特殊的报国情结。“祖国和故乡对我有无穷的向心力,我觉得爱国和爱父母一样,是一种非常朴素、自然、发自内心的感情,这种爱是用行动来表达的。”她始终铭记着一句话:“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报效祖国听上去似乎很大很远,但其实每个人只要做好分内的事,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就是报国。”

这个“80后”科学家带领的团队,大多是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她时常勉励团队:“要在自己还年轻,创造力最好的时候,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既有创新又有应用价值的工作、对人民有用的工作,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王琳说,“寻找有价值的再生医学材料,解除患者的病痛,就是我们的梦想,我将带领我的团队沿着‘新丝绸之路’不断探索,继续前行。”

上篇:浙江成立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下篇:“好母亲传承好家风”调查暨研究文集出版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