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媒体报道某医院的医学整形外科为应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整形美容,开设“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引起关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大学生整形求职的现象,有人诟病整形是贪慕虚荣,也有人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竞争力。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大学毕业季成“整形季”,背后其实是严峻的就业现实和随之带来的就业焦虑。那么,毕业整容在学生群体中是否真的如此火爆,当整形与就业联系起来,折射出的是大学生迷失的就业观还是社会对毕业生就业的错误引导?对此,政府、高校和社会应该做出哪些思考?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高丽
日前,天津市一家民营医院开设“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博了不少眼球,不少新闻标题写着“毕业季整形热”“400万学生成整形主力”,大学生整形话题在互联网上愈演愈烈。
就天津该医院及与其相关报道的“咨询整形美容的就诊人数比平时增长了3至5倍,学生群体整形手术量增长了200%以上”等信息,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该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确有“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一事,时间为两天,已经结束,记者追问到底有多少人前来整形,该负责人说:“没统计,大概十几个人吧。”
毕业整形在学生群体中是否真的非常火爆?为此,记者对天津几所大学进行了随机采访。
“大学生就业绝不是整形整来的”
小倩(化名)是天津外国语大学金融系大四学生,已进入一家银行实习。谈及整形,她表示可以理解也能接受,但自己不会去做。“没感觉身边整形有多热,被夸大了。”小倩说,室友就有一个微整形的,做了双眼皮手术,但也不是为了毕业去整的。
小时(化名)是天津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她说,“系里有一个整形的,走到哪儿都会被‘刮目相看’,我觉得那些眼神并不是一种肯定。”
佳佳(化名)是天津大学的大四学生,她对此表示,大部分同学只是停留在不想或者只是想想,并未真的打算整形。她虽然承认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个别行业确实对外貌有要求,但是对于整形并没有盲目的追求,而是采取理性的态度去面对。
有专家表示,大学生整形热不断升温,某种程度上与整形机构放大“看脸”成功个案、夸大“整形”美容效果进而达到牟取利益最大化不无关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希望自己更漂亮无可厚非,但把整形、就业、大学生三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时,就是一种误导。”天津市社科联秘书长张再生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大学生就业绝对不是靠整形整来的,不看工作能力只看外貌,这样的企业非常少,这样的宣传无疑增加了毕业生对就业过程的恐惧感,更是对整个就业市场的一种误导,在社会中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张再生表示,这是用个体事件进行不负责任的舆论渲染,用微小的事件去误导公众的判断。作为一个大学生应理性地甄别各种消息,不人云亦云。对于不良消息的传播,后续应有负责任的媒体及部门跟踪、澄清和纠偏,不要将错误的信息在社会中发酵。
“信心来自学识与能力”
又到毕业季,全社会都在感受大学生们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前,O2O招聘平台香草招聘联合新东方在线发布《2017年应届生就业报告》显示,性别在起薪上呈现出较为明显差异,其中男性本科应届生起薪为4400元,而女性为3800元,二者相差600元。
而性别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报告显示女性比男性更难签约理想单位,66.4%的女性应届生表示签约单位并非理想单位,而男性应届生该比例仅为34%。
在影响应届生签约的因素中,工作经验以44.9%排在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个人能力和学历,同时与实践能力直接挂钩的工作经验也被用人单位作为选择人才的首要因素。
“整形绝对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砝码。” 张再生长期做人力资源管理、就业面试等相关研究和辅导,他表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关注应聘者的整体形象,也包括他的外形,但更注重的是职业能力。“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不会供养一个没有职业能力、不能带来效益的职工。”
张再生提醒广大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企业更关注的是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及胜任能力,“一个员工对职业及未来发展所展现的信心,也是获得一个职位非常重要的条件,其中一个信心就是对自己外形的信心。”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佼佼者,他们的成绩并不是来自外貌,而是来自他们的学识、胆识、能力及对自我足够的信心支撑。
张再生表示,“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是孤立的个案,会误导一群人,甚至成为社会中一种声音,我们需要澄清,对绝大多数人做一个理性的提醒。
“因整形变毁容甚至失去生命的个案越来越多。”张再生说,大学生整形比例是非常有限的,很难对整形做一个价值的判断,但可以做出理性的分析:是不是到了只有靠整形才能接纳自己、社会才能认可的程度。“整形是个体理性分析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追逐潮流。”
“就业机会属于有心人”
在全球经济没有明显复苏的背景下,就业市场整体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态势,这是近几年乃至将来几年都存在的形势。但近几年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也的确鼓励着年轻人通过创新创业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就业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在严峻的就业背景下,作为一个有心人,理性地看待就业市场,还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张再生还表示,职场中的竞争更多的是个体竞争。
同宿舍的三个女生,两个找到很好的工作,只有一个没找到,该抱怨谁呢?张再生答:“那得问问她自己,大学四年做了哪些准备,如何更好地提升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从自身的角度对未来职业期待是否合理。”
“‘病急乱投医’是职场新人们的普遍问题。”张再生说,不少大学生临近毕业才突然想到要从事什么职业,有招聘会就去,未对自己做出理性分析和规划,“这是自身准备不足导致的就业难,而不是就业市场压力带来的就业难。”
张再生在此提醒大学生们,对待职业时不要被现实个体事件所裹挟:某某因为整形解决了就业难题是不可能的事,还有某某是什么二代而顺利就业,都是将个体事件放大成公共事件,应理性看待就业市场的个体现象。
他还建议,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妇联组织,应更超前系统地引导,而不局限于临近毕业时的“救急”,应从入学就开展求职、面试、职业能力及职业操守的培养,张再生说:“对年轻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保护和引导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