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4/m2017042274b95f16891a4e6cb457dad9afdb0fba.jpg
□ 胡富元 春日,阳光灿烂。王提云从屋里搬出那个与他相伴了大半辈子的木匠工具箱,拉开抽屉,从里面取出刨子、凿子、磨刀石等木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4/22/037887.html

等待处理…

老木匠的荣耀与叹息

2017/4/22

□ 胡富元

春日,阳光灿烂。王提云从屋里搬出那个与他相伴了大半辈子的木匠工具箱,拉开抽屉,从里面取出刨子、凿子、磨刀石等木匠工具,轻轻地抚摸着,过了好一会儿,他又把它们一件件放回工具箱里,轻轻叹息一声说:“唉,老伙计们,我老了,用不了你们了,你们也好好休息吧!”

今年78岁的王提云,家住湖南省隆回县鸭田镇渭溪村王家大院,曾是远近有名的木匠,在过往的漫长工匠岁月里,他有过辛酸,但更多的是荣耀和自豪。

拜师学艺,由木匠到雕刻师

王提云出生在1939年,由于父母死得早,他只读了两年小学就辍学了。为了生计,1960年春,21岁的王提云拜当地一位木匠师傅学习木匠手艺。

也许是有这方面的天分,他只跟师傅学了一年,居然比那些学了3年的徒弟还能干,刨板子、凿眼、做屋架子等普通木工技术,他几乎样样都会。第二年,他就辞别师傅,跟随本地的两位木匠师傅外出做木工活,有了微薄的收入。

这两位师傅可不是普通的木匠,竖屋造宅,雕梁画栋、打造花板床等等,样样精通。跟他们的两年里,王提云学会了不少难度较大的雕画技艺。此后,他开始带徒弟,单独揽活。由于木工技术好,他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

不过,要从一个普通木匠升级为雕刻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一年,王提云在湖南洪江县承接了一个古桥亭修复工程,这座桥亭始建于宋朝末年,桥柱、横梁上雕刻着过海八仙、关云长等神像以及麒麟、龙凤、花草虫鸟图案,由于年代久远,损坏较多,修复难度很大。王提云感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去拜访县城一位曾姓雕刻大师。老人起初不愿将技术传给外人,但最终被王提云的真诚和执著感动,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手把手教他雕刻技术。

为了把桥亭上的神像雕刻得出神入化,王提云在晚上研究施工方案,先把图案画到其他的木料上,雕刻出来后,让曾老师傅指点,觉得满意了,才正式施工。当年,古桥亭的修复工作完成。“竣工时,大队部特意做了酒,我被大队书记和大队长敬为上宾,坐了上席。”王提云美滋滋地回忆说。

做木工,来不得半点马虎

“做木工,一点也马虎不得!”王提云说,普通的木匠活计大多不太难,但如果要打制花板床或建筑桥亭、凉亭之类,就要拿出真功夫来。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湘中湘西一带的农村年轻人结婚,父母亲要按照当地习俗,为儿子打制花板床,以图吉利,要求也极为严格。作为当地有名的木匠和雕刻师,王提云每年要打制100多张花板床。一张床少则七八个工日,多的要五六十个工日才能完成。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打制一张花板床,他一共花了56个工日。“材料是香樟、楠木和楸树。这些材料,比杉树的硬度大,不易磨损,所以,雕刻龙凤等图案,花的时间也多很多。”

王提云家里至今仍保存着一张当年他为自己打制的花板床。床正面上首的花板图案已经脱落,正中的图案是两只喜鹊与梅花的图案,右侧是一朵花和一只画眉鸟。这张床,他花了8个工日。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王提云的雕刻技艺更加精湛,但仍然不敢有半点马虎。那些年,他经常承接一些仿古式建筑,“有雕刻龙凤的,有雕刻麒麟狮虎等的,有雕刻鲲鹏展翅飞翔的,也有雕刻花草虫鱼的。”王提云说,“每个图案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不管做什么,工匠精神不能丢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社员要集工分换口粮。王提云每年要向生产队交200元至400元,才能获得足额的工分和口粮。凭着自己的手艺和劳力,他养活了一家人。

80年代初分田到户以后,他做木工赚的钱再也不用上交生产队了,而是交给老婆存起来。到了80年代末,他家有了不错的积蓄,建起了一栋四扇三间、两层楼的砖瓦房。“之后几年,三个儿子娶妻生子。他们结婚的钱,都是我做木工赚的。”他说。

到了90年代,农村建木板屋的越来越少,而是改建砖屋平顶房,家具也都直接到店里购买,因此,农村的木工活越来越少,许多木工纷纷改行成“装模”工匠。原来一直跟王提云做木工的两个弟弟也改行做买卖去了,只有王提云还干着老本行。他年龄大了,不想改行,更不舍得丢弃自己的手艺。

1993年,在亲戚的介绍下,王提云带着三个儿子,到北京一个部队的木工队干活。他想把自己的手艺都教给自己的儿子,但他们似乎都不太感兴趣,“主要原因还是现在需要高级木工技术的活儿越来越少。他们学了一点,也都用不上。”他说。

2011年年底,62岁的王提云带着腰椎压缩性骨折等疾病回到老家,不久,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也回家创业,只有二儿子还在北京做一些简单的木工活,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老本行,但他的手艺无法和父亲相比。想到自己的手艺可能要失传,王提云有时也忍不住要叹息一声,“不过,我总是教育我的几个儿子,不管做什么,工匠精神不能丢,做事情都要精益求精,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你就赚不到饭吃了。”

几年前,儿子为父母买了一张席梦思床,王提云总是不习惯,还是要睡在那张旧花板床上。那是五十多年前他为自己做的婚床。

上篇:庆傣历新年 展民族风情
下篇:女村医舒花兰:身患骨癌坚持行医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