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姚鹏
武当山下,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镇青莫村的茶园里,一垄垄修剪整齐的茶树顺着山势绵延开去,满目翠绿,焕发出春天独有的清新气息。
看着这充满生机的景象,浪河镇圣和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红梅感慨不已,为了这片茶园,她走过了10年的艰辛岁月。
10年前,“80后”吴红梅还是一名普通的打工妹,背井离乡在深圳奋斗。2006年,几位台商在青莫村办起了一家“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有机茶叶加工。吴红梅回到家乡后,进入这家公司,开始从事与茶叶相关的工作。因为从小生长在茶乡,她对茶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公司,她从最基础的茶叶采摘、制作、销售、管理做起,慢慢了解到有机食品的理念。
2013年,因经营不善,阿里山公司进行重组,茶场被剥离出来,一时陷入无人管理的境地,仅留下一片空空的厂房。
自己钟爱的种茶事业就这样结束了吗?望着渐渐荒芜的茶园,吴红梅有些不甘,当时,她已经看到了在当地从事这项事业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空间:浪河镇本来就是茶叶大镇, “青莫”茶在十堰境内享有盛名,而阿里山公司也已经完成了对茶园的全面改造,建起了标准化的茶叶加工厂,茶叶基地和茶叶产业都通过了有机茶认证,广大茶农也完全接受了“生态有机茶”的发展理念,茶叶产业这条路一定能够走得通。
2013年,吴红梅勇敢地接下了原阿里山公司的茶厂,重新注册成立了丹江口市圣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第二年,她又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讲好处、讲优势,联合周边茶农,组建了圣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她的打算是,针对茶农以户为经营单位、单打独斗、无力应对市场风险等问题,充分发挥公司在种植、加工、市场、信息、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带着大家一起把村里的茶产业盘活。
生产有机茶,技术是关键。除了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管理,吴红梅牵头垫资,请专家、聘教授,对合作社社员进行了茶园修剪、施肥、除草、茶叶采摘等多个专题的培训,让世代种茶的村民对现代茶园管理技术有了系统的了解,掌握了与市场接轨的新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不仅是茶叶品质的提升,也带动了茶叶产量的增加,通过科学种植,每亩茶平均增收近200元。合作社的茶园和茶厂生产的茶叶也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
对于如何保证社员利益,解决社员后顾之忧,吴红梅也动了很多脑筋。合作社对茶农生产的鲜茶叶按高于市场的价格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包装和销售。社员委托合作社加工的,合作社一律优先加工,并在加工费上给予优惠。合作社成立一年半来,共收购社员高、中、低档鲜叶近20万斤,因为鲜叶收购价格提高,为社员增收过百万元,节省加工费10多万元。
圣和茶叶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也成为带动当地贫困村民,特别是贫困妇女脱贫的好途径。吴红梅常说,社员都是一家人,要让每户社员都过上好日子,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合作社成立以来,共培训、吸纳、帮助500余名贫困妇女通过茶叶种植、乡村旅游等渠道增收致富,合作社也成为丹江口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目前还在争创“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我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家里的茶园加入了合作社,年底可以分红2万元左右,加上孩子他爸打工,一年收入加起来也能脱贫了。”在圣和茶厂工作的合作社社员曾秀芳详细地列出了她家的脱贫账单。
“家里种了5亩茶,以前顾不过来,只能请人采摘,请人制茶,如果卖不出去,既亏工又亏钱。现在有了合作社,有人帮着操心了,自己只管把茶种好就行。原来一年只能卖一季茶,现在可以卖三季。”谈起合作社的好,曾秀芳十分欣慰。
如今,圣和茶叶专业合作社已有128户茶农入社,拥有茶园8600亩,同时辐射周边5个村、200余户茶农,年加工绿茶、红茶、乌龙茶达到10万公斤。
目前,吴红梅又在着手新建700亩高标准茶园,并配套建设食宿、品茶、购物、娱乐等服务设施。她计划将武当峡谷漂流与茶园观光游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以茶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业,打造全市一流的旅游生态示范观光茶园,以此推动家乡的农业产业升级,带动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