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4/m20170422676f9d8e27174f19bfada5ce322f46b6.jpg
□ 姚鹏 86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日前因病仙逝,消息传开,一片扼腕之声,也重新引发了对86版《西游记》的集体怀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4/22/037877.html

等待处理…

请多给艺术创作一点“慢工细活”的空间

2017/4/22

□ 姚鹏

86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女士日前因病仙逝,消息传开,一片扼腕之声,也重新引发了对86版《西游记》的集体怀旧。

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基本上都是看着86版《西游记》长大的。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创下全世界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记录的电视剧,是几代人童年不可磨灭的记忆。

除了勾起童年的回忆,86版《西游记》也让人生出对世事变迁的诸多感慨。

一部电视剧为什么能火这么多年?杨洁说过一段话:“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这无疑是一位老艺术家的肺腑之言。

要在屏幕上再现一部不朽之作,自然应当忠实于原著。杨洁曾谈到对于名著翻拍的看法,说翻拍不要胡搞,而86版《西游记》无论是精准的人物刻画,还是对神话世界的塑造,都完完全全地表现出了原著的气质,以至于统一了国人对这部小说的想象,只要提起唐僧师徒,提起西天取经,就会想到86版《西游记》。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已经和原著一样成为传世经典,并得到几代人的认可。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对原著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是不可能实现的。

86版《西游记》更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电视艺术的集大成者。杨洁去世后,许多缅怀文章都在强调《西游记》剧组当年的艰辛——经历了资金匮乏、技术落后等“九九八十一难”,如同走了一趟漫漫取经路。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杨洁和她的团队依然精雕细刻,将民族音乐、传统戏曲等各种优秀艺术形式与电视剧完美糅合,让当时的观众眼界大开。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打磨,让《西游记》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

然而,如果放在今天,这些86版《西游记》赖以成功的要素恐怕难以实现,杨洁和她的剧组或许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不缺人手,但大概不得不遵从商业的要求。剧本有没有文化和思想价值不要紧,但一定要迎合市场的口味;演员的演技好不好也不重要,只要颜值高,名气大就行。至于精雕细刻则困难重重,谁要是声称自己将用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拍一部电视剧,大概会成为一个笑话,更不会有任何人来投资。事实上,在资本运作和商业利益的作用下,如今不少电视剧已成为一种快速消费品,最大的看点已经不是电视剧本身,而是戏外的各种花边。一些从业者也逐渐远离了对艺术的信仰、对观众的真诚,只追求收视率。这正是为什么条件越来越好,经典作品却越来越少的原因。

诚然,86版《西游记》的诞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那个年代的影视制作,没有多少商业的考量,也不受浮躁风气影响,艺术家可以一心沉浸于艺术当中,不计回报,从容不迫地打磨精品,而那样的年代已经不可能再现。但我们仍然要问,艺术只能气喘吁吁地追逐商业的脚步吗?为什么不能在商业和艺术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人们不排斥快餐,也能够理解商业运作的逻辑,但更需要经典,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征服人们的心灵,只有用真挚的情怀和执着的精神打造出来的经典,才能为社会增添精气神。真正的好作品,哪怕出来得慢一点,却终将是一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过的泡沫剧越多,我们就越怀念杨洁那样的导演,越怀念那个可以从容不迫做艺术的年代。我们要大声呼吁:请多给艺术创作一点“慢工细活”的空间吧。

上篇:明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全覆盖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