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4/20170413e5fcaa9cd81e4201a8280808e8a72403.jpg
《夜树》 《青鸟》 在与文字并行的绘画世界,无论是用水墨描绘各种女性形象,用油彩记录流逝的光阴,还是用漆画留住院落屋角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4/13/037612.html

等待处理…

另一种独白,五位女作家的文人画

2017/4/13

《夜树》

《青鸟》

在与文字并行的绘画世界,无论是用水墨描绘各种女性形象,用油彩记录流逝的光阴,还是用漆画留住院落屋角植物的影像……那都是她们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碰撞后的独白吧。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钟玲

“追逐美丽红衣女子的青鸟,披星戴月,消失在夜雾中,她从哪里来,又将去哪里?”如诗般的语言诉说的是一幅画中的景象,在柔和的灯光下,色彩迷离的《青鸟》和一幅幅或艳丽或淡雅的画作一起静静地等待着……

这是在地坛公园里一个独立的小院儿中,前几日刚刚结束的《见画睹字》五人联展。

走进朱红的木门,穿过狭窄的走廊进入展厅,装点得古香古色的小屋里,只有一男一女两个人在欣赏并小声谈论着眼前的一幅画。而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每一面墙壁上都罗列着尺寸不一的作品,有水墨画、漆画、油画以及书法。这是一次画笔与文学的邂逅,参展的53幅作品全部来自于五位知名女作家——徐小斌、林那北、冯秋子、李舫、崔曼莉。

见画如见人,见字如见人。

未曾读过几位女作家的书,初次“见面”却是因她们的“文人画”。始于唐代的“文人画”作为一个派系由来已久,通常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而我所见,五位女作家的作品题材皆不相同,却都巧妙地避开了传统的梅、兰、竹、菊、松与莲,不过,她们的作品都富有浓烈的个人色彩,带着各自的独特印迹。

在被屏风隔开的走廊里,洋洋洒洒的13幅书法作品“独居一隅”,只见,那楷书作品《喜舍》雄浑俊秀,行书作品《由我主张》风骨遒劲……因商战小说《浮沉》声名鹊起的南京女作家崔曼莉,是此次展览中唯一带来书法作品的女作家。同时也是书法家的崔曼莉,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书法大展。

对于四岁就开始学习的书法,崔曼莉曾说,是书法让她明白时间与空间、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性与感性。在她眼里,书法不是与文学相通,而是通向一切。或是因此,在这一幅幅她的笔迹中,竟能体会到她在书写时刻的安宁,将墨汁落于笔端,于孤独中却有一种甘甜。

展厅入口的左手边,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李舫的画作,《静止的时间》线条简洁;《向在苦难中不屈的灵魂表达敬意》色调单一;《春风十里》色彩明快,虽然画面上只有山间烂漫的野花在迎风自由伸展,却有种旺盛的生命力……6幅画作,每一幅的主题都相差甚远,既有写实,也有抽象,画人拟物,风格不尽相同。在一虚一实间,仿佛看到言辞犀利的李舫,把自己对电影独到的批评视角带入画作之中,以此倾诉她对人性的思考。

与之相邻的,是徐小斌的画。第一眼印象,即是诡异、神秘、惊艳!

8幅画,每一幅都在“讲述”一个故事,于蓝色夜幕中渐行渐远的红衣女子的《青鸟》,戴着一顶小红帽的小女孩儿与一头骆驼同在红日下的《傲慢与偏见》……色彩的艳丽鲜明,构思的天马行空,也让她的作品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她的每一幅画,其主角都是女性,妖冶的、明艳的、可爱的……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她在文坛的美誉,曾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奖的徐小斌,被文学界称为“文妖”“巫女”“落入凡间的精灵”。妖精、巫女、精灵,仔细想来,她画中的那些女子,又何尝不是。那些在文字中无法描摹的美,通过色彩、线条、造型被徐小斌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解读。与她的文字如同共生,女人的美,华丽的美,孤独的美,皆在那浓墨重彩中。

如季红真曾经说过的:“徐小斌以大胆越轨的想象,表现了中国女性的处境,完成了纯粹自我的剖白。深度体验的心灵疼痛,以血代墨。”

好一个“以血代墨”!可不是吗?在徐晓斌的许多画中,不管底色是忧郁的蓝,还是温暖的黄,抑或是其他的颜色,都夹杂着一抹艳丽的红,那也是一种特别的诠释吧!

与徐小斌神秘莫测的画需要细细品味不同,展览中最为夺目、耀眼的是林那北的漆画。

她的作品,每一幅都是色彩斑斓,画的多是花草与树木。据说,这样的主题和她的生活状态不无关系,她所著的《屋角的农事》中,一篇南帆作的序便道尽缘由。居于自家的小院落中,林那北日益痴迷于种植,满世界的寻找泥土,并用竹篱圈起一片地,种上丝瓜、茄子、荠菜等蔬菜,还种上了无花果树。为此爱好,她沉迷于时刻关注着天气以及果蔬的生长,闲暇时还会与花草树木“窃窃私语”。

与植物“密语”的快乐,此后,被延伸至她的漆画作品中,姿态各异、五颜六色的树木便成了她画中的“主人翁”。展厅墙壁上,“闪闪发光”的漆画《夜树》最是让人难忘,蓝色的树干在一片火红的土地中向上生长,五彩的树叶如繁星点点四散光芒。

静静地,只是远观,似乎都能闻到那种浓厚的漆香。

在一众色彩亮丽的画作中间,冯秋子的画就显得薄淡了许多。富丽丰饶的《梦中的白音布朗山》和灰蓝相间的《白音布朗山系列·辉腾锡勒》,都简单的只有两种颜色搭配,《白音布朗山系列·热布吉玛》则用了单纯的黑色,画的是蒙古高原的白音布朗山女神,画中的女子身披白狐,寒风凛冽中仍在保佑着一方安宁……

身为作家的冯秋子,因散文在文坛获奖无数,却多次参加国际艺术节、舞蹈节、戏剧节和剧场演出,由她创作演出的《身体报告》还为之捧回了第25届苏黎世国际戏剧节一等奖。可以说,她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跨界女王”。而学画,是她在2012年知天命的年纪才开始的。没有任何功底的冯秋子,短短几年的勤于练习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参加了国内许多画展。这次参展,她带来的作品最多,有19幅,但主题都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都带着浓郁的内蒙古特色。

和远方的故土对话,不仅被冯秋子写在书中,也融进了画里。

在展厅的一个角落里,自屋顶垂下一串串印着五位女作家们展览作品的明信片。每张明信片的下方都有几行文字,全部摘自于女作家们自己的书中。而明信片的背面,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笔迹,那是她们的粉丝们在看过展览之后写下来的。片语只言,却都是“爱”之真情。同在感慨,她们的指尖,既能绽放出优美的文字,也能幻化出绚丽的图画。

一个多月的展期里,五位女作家还陆续举办了沙龙,可惜阴错阳差,未能与她们相遇,听她们讲述背后的故事。不过,欣赏她们的“文人画”,却意外地感受到了她们各自的人生态度,没有浮华与喧闹,没有悲悯与哀怨,只有她们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在与文字并行的绘画世界,无论是用水墨描绘各种女性形象,用油彩记录流逝的光阴,还是用漆画留住院落屋角植物的影像……那都是她们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碰撞后的独白吧。

上篇:没有了
下篇:舒缓的《八月》 过目不忘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