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4/20170411b763f88b9dff4aba945bca835a564eb0.jpg
《让意识假寐》 《凝视》,2010,与乌莱重逢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曾经看到过玛丽娜·阿布拉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4/11/037536.html

等待处理…

生命献祭: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

2017/4/11

《让意识假寐》

《凝视》,2010,与乌莱重逢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曾经看到过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一个TED演讲视频,一袭黑色长裙、虽青春不再却风姿犹存的她走上舞台,面对着台下戴上黑色眼罩的观众,神情沉静、语调和缓地娓娓道来:“现在,让我们回到过去。那是1974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家画廊,一个23岁的年轻女孩站在画廊中间,在她的面前是一张桌子,桌子上有76个物品,可用于制造快乐或痛苦……”她身上具有一种神秘而强大的能量,轻而易举地将观众拉回到其早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实施的行为艺术的现场。

当时,这件作品(《节奏0》)的“指导说明”中写道:“我是个物品,你可以用桌子上的任何东西对我做任何事情,而我会承担所有的责任,即使你杀了我。”表演时间为6小时,桌上的物品包括一杯水、一枝玫瑰、鞋子、刀片……以及一把装有一颗子弹的手枪。开始时观众的“参与”是温和而带有善意的,比如给她一杯水喝、为她送上玫瑰,但很快,人性中的丑与恶便开始肆无忌惮地显现出来:有人剪烂了她的上衣,有人将玫瑰刺进她的身体,还有女人怂恿男人们对她施暴,更有人拿起手枪对准了她的太阳穴……六个小时后,当半裸着身体、眼里流泪、身上流血的阿布拉莫维奇静默地走向公众,那些施暴的抑或曾试图保护她的观众均不敢与之对视,因为“他们无法面对作为一个正常人类的我”。深夜两点,她回到了酒店,站在镜子前,赫然发现自己头上竟有了一缕白发。

如今,阿布拉莫维奇从事行为艺术创作已经40余年,她一次次以身体作为实验材料,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跃入燃烧的木制五角星中,因缺氧而窒息昏迷;先后服用治疗急性紧张症及精神疾患的处方药致使身体和意识失控;让一条两周未进食的大蟒蛇在身上来回爬动;与骷髅相拥而眠;连续两个半月每天在一把木椅上端坐六至七小时,接受了1400多人的对视挑战;与萨满巫师对话,用泥土洗浴等等。这种“搏命”的创作态度与表现形式,足以使每一位观者动容。

在肉体的存活边缘获得精神的高度自由,并将这种自由传达给观众,从而改变他们的思考方式,这便是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的价值所在。

但这位一心要引领他人的女子,自己却时常陷入复杂情感的纠结缠绕。例如,她与“灵魂伴侣”乌莱曾于长达12年的时间里作为“连体生物”共同生活、共同创作,并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中国长城“浪漫”告别。分手22年后,二人在前面提到的“对视”现场再度相逢,恍然疏离、泪眼婆娑、最终执手相握的场景感动了天下所有愿意相信爱情的人们,但这段视频传播的热度尚未退却,乌莱就因署名权和经济纠纷将她告上了法庭。

而曾被她一再“诟病”的母亲,尽管对她的种种“限制”太过武断,但对她的“成全”却也显而易见。假若没有这样一位前南斯拉夫红色高官母亲,她便不可能在少女时代就获得赴巴黎参加文化交流的机会,更不可能见识到威尼斯双年展这类国际展事。母亲去世后,她在整理遗物时发现,这位“革命者”居然保存着她全部展览的画册,但却剪掉了所有她赤身露体的页面。母亲就是母亲,她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爱着反叛的女儿。

被誉为“行为艺术之母”的阿布拉莫维奇如今已进入古稀之年,却仍在不断拓展行为艺术的疆域。她说过,行为艺术是对精神和肉体的一种建设。作为一名建设者,她以骄人的成就屡获殊荣,可我却于此时想起了她那少年成名的弟弟韦利米尔的一句禅意十足的诗:最先进的建设者的任务就是建设桥下的深渊。

上篇:聚焦家庭概念在公共政策中的重要性
下篇:女学书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