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流
据报道,针对一些拥有注册建筑师、执业药师等资格的人将职业资格证“出租”出去牟利的现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人社部将治理“挂证”乱象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由于历史原因,各类认证林林总总,由此衍生的“办证经济”也格外火爆。“办证经济”不仅催生了供需两旺的“假证”业务,也带火了市场繁荣的“证件出租”产业;“挂证”成利益链,“人证分离”成行业潜规则,执业人员的职业操守、相关行业的道德诚信均被利益链和潜规则“绑架”,而同时被“绑架”的,还有市场秩序、服务质量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由于各行业、中介机构及招标代理机构实施规范化资质管理,取得相关证书的执业师成为其资质申请的必备条件,导致注册执业师的市场缺口很大。例如,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统计,全国执业药师的缺口约为60万~90万人。注册执业师供不应求,这就为虚假注册提供了“现实土壤”,一些药店存在的“挂证”现象就是典型例证。
特别是,“挂证”单位、中介机构与持证人员在利益驱动下一拍即合,各取所需,进一步加剧了“人证分离”现象的发生,其结果不仅危害刚刚建立起来的专业执业制度,更会影响到刚起步的中介咨询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挂证”现象泛滥成灾,折射出监管的缺位。对于这一严重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现实情况却是,鲜见有“挂证”违法行为受到查处的例子。正是有关职能部门在监管上的缺位,导致了放任自流的无序状态。而这几年来,有关部门对此越来越重视,也一直在对认证进行“瘦身”。
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六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2016年再取消114项。至此,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已经取消70%以上。
尽管认证“瘦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彻底杜绝“挂证”现象,还应做得更多。下一步,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取消一些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推动“放管服”,地方层面则应不扣不折地执行。
同时,应建立和完善注册登记制度,职能部门应从多方面对执业师的执业过程进行跟踪管理。特别是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执业监管制度及市场清除制度、公平交易保障制度、惩戒规定等,完善执法监督体系,使依法管理具有可操作性,确保执业管理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