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3/m20170313867a90173e924a4da2730cea3009484a.jpg
■ 黄海力 年轻的妈妈,37岁,2016年6月诊断晚期卵巢癌,虽然经过多线化疗,但疾病一直进展。今天是我值班。下午6:30,一线呼叫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3/13/036741.html

等待处理…

和妈妈告别,对一个7岁的小女孩来说,让人揪心。但它是那么珍贵,是一次生死的教育,更是一次爱的体验。

和妈妈的最后告别

2017/3/13

■ 黄海力

年轻的妈妈,37岁,2016年6月诊断晚期卵巢癌,虽然经过多线化疗,但疾病一直进展。今天是我值班。下午6:30,一线呼叫我:病人血压、心率开始下降了。我知道,病人生前已经由丈夫代签了DNR(拒绝心肺复苏)。我快步向病房走去。很快,我收到呼叫:心跳为0,血压测不到。

我快步进入患者的房间,丈夫站在床旁,离患者有两步远的距离,可能是顾忌会影响医生护士的操作?我拍拍他的肩膀:“想和她说些什么就说出来吧,她能听见的。”

“是吗?能听见吗?”他有些迟疑和意外。

“能,能听见。”我肯定地点点头,又拍了拍他的肩膀。我知道,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可能心里有想说的话,有时候会憋着,或者顾及旁人也不愿说。可是,这个时候不说,什么时候说呢?

他走到妻子身边,握住妻子的手,眼圈顿时红了,哽咽说道:“你好好走吧,放心……”

待丈夫稍微平歇,我问:“孩子呢?”

“在家。”

“她会来吗?”

“让她来吗?她来好吗?”

“几岁了?”

“7岁。”

“平时来过吗?”

“经常来。”

“那就让她来吧,和妈妈告个别,妈妈一定会想女儿的,女儿也应该知道妈妈不在了。女儿来跟妈妈告个别,谢谢妈妈的养育,妈妈一定会高兴的。”我说。丈夫想了想,点头同意了。

半小时后,小女孩来了,脸上还带着微笑。懵懂的孩子,可怜的孩子。我担心小孩如果没有预先的沟通直接带到妈妈身边会害怕和不知所措,所以,我和小梅主任把孩子先带到了办公室。下面是我们之间的对话。

“宝贝,我知道你平时经常来看妈妈,对吧?妈妈生了重病,是不是?”

“嗯。”女孩点点头。

“妈妈走了,不在了,你知道吗?”小女孩摇摇头。

“嗯……就像小猫、小狗生了重病,躺在路边或草丛里,就永远睡着了,它再也醒不过来了,妈妈也不会醒来了,再也不会和你说话了,你懂吗?”

小女孩的眼眶红了,我想,她心里应该有些明白了。

“可是,如果现在你去和妈妈说话,她虽然不能回答你了,但妈妈还能听见你呢。”小女孩点点头。

“妈妈永远爱你,她把你从小带到现在,你爱妈妈吗?”

“嗯。”小女孩又点点头。

“想去和妈妈说说话吗?你爱妈妈,妈妈一定想听你说话的。”

小女孩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妈妈会永远爱你,你也爱妈妈,只要你们相互爱着,妈妈就永远和你在一起,把妈妈装在你的心里,好不好?”

小女孩使劲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

我和小梅主任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病房。爸爸一见孩子就紧紧抱住,抚摸着她。“宝,你一定要乖乖的,我们一起好好的,让妈妈放心……”爸爸又哽咽了。小女孩点点头,转过头看着妈妈,我注意到她的眼里没有害怕,只有忧伤和疼爱。

我知道,和妈妈告别,对一个7岁的小女孩来说,让人揪心。但它是那么珍贵,是一次生死的教育,更是一次爱的体验,不仅是对孩子的爱,还有孩子对妈妈的爱……

后记

中国人对死亡多数比较避讳,当父母离世时,长辈对幼小的孩子都会采取保护性“避而不见”的方式,这本出于爱心。殊不知,对逝者、对孩子、甚至对逝者的另外一半都会带来不良影响,让他们难以安心,心存歉疚,增加了居丧哀伤。

台湾安宁缓和医疗先驱赵可式教授鼓励幼小的孩子和父母告别。她认为3岁以上的孩子就能够分辨分离和死亡,让小孩幼小的心灵接受爱和悲伤,有助于孩子的心智成长,毕竟死亡是人早晚要面对的问题。

让幼小的孩子体会告别,在安慰逝者、安慰逝者的爱人方面还有更为积极的意义。难道逝者不希望自己养育的孩子来和自己告别吗?当逝者的生命延续体和逝者的爱人在一起送逝者渐行渐远,他们是不是比孤独相送会得到更大的安慰呢?

(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医生)

上篇:对出轨得应对有方
下篇:为什么我的爱情总是不长久?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