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3/m20170310a7a5224ad04449a58f2828d4b9cd3c44.jpg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评论员 韩亚聪 作为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法律规范,从2016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3/10/036657.html

等待处理…

让法律支撑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2017/3/10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评论员 韩亚聪

作为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法律规范,从2016年6月首次揭开面纱,到2017年3月亮相全国两会,民法总则草案的每一次审议和完善都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3月8日、9日连续两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对民法总则草案进行说明、审议和解读,这部被赞为“超给力”的法律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这句名言,表达出民法以人为本的精神品质,传递出民法作为私法的价值关怀。

而一个法律体系也必然承载着国家和人民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更是离不开这个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如何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凝聚全民共识、维系精神纽带,是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民法总则草案在这一点上可谓做足了功夫,它在对私权利充分尊重和对权利平等保护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其所有条文无一不散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的芬芳。

求实效需人本。在民法总则草案中,不仅对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原则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将其精神贯穿于草案始末。比如,草案将民事主体的范围规定为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三类,对民事主体内容做了扩展,这更加有利于社会平等、公正;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更有利于建设诚信社会;把“不违背公序良俗”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对于构建文明和谐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又体现着草案对未成年人得到平等、公正、友善对待的保障……

同时,对于父母子女之间的抚养、赡养关系,家庭的监护责任,鼓励和保护见义勇为的行为等具有深刻社会影响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也进行了法律规范。这些都包含着人民期待、社会需要和国家希望的价值观元素,无一不传递着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也彰显了保护人民群众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民法核心。事关国家安定发展、事关个人权利保障,这也是民法总则草案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民法总则草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久感召力和约束力的获得赋予了法律、政策和机制的强力支撑,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和行动的“催化剂”;同时,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和践行,又是促进法治社会与和谐中国建设和完善的“奠基石”。

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从摇篮到坟墓,一个人一辈子时刻处于民法的调整和庇护之下。我们期待,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路径下,中国能够“磨砺”出一部有温度的民法总则,指引和保障我们每个人更好地安身立命,在法治社会的雄伟大厦中获得更多安心与幸福。同时,在法律的“遮风挡雨”下,公民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民法总则可期,法治中国可期。

上篇:民法总则草案今起开始审议
下篇:异地就医报销社保“一卡通”来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