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的恋爱理想并不意味着男女之间可以随意结交异性朋友或草率地将自己的情感交与他人。绝大多数僾尼青年严格奉行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择偶标准和恋爱观,而这些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保证了恋爱中的男女青年能够实现恋爱阶段的人生理想并顺利地跨入婚姻生活,继而履行“做人的责任”。
■ 颜宁
人到十五六岁,心不动也动了,人到十六七岁,情不动也动了。姑娘和伙子,像两只筷子一样齐了,伙子和姑娘,像两只脚离不开了。
——“窝果策尼果”
经过了成人礼的小伙、姑娘,心智上日渐成熟并具备了独立的人格,开始为承担社会责任做准备。而这一切的达成,必须以实现“双合”为前提,就如同“两只筷子一样齐了、两只脚离不开了”。在僾尼山区,姑娘、小伙到了十六七岁还不找对象不谈恋爱是很少见的。
僾尼人文化中的“成人仪式”,不仅完成了“半”向完整人格的转化,还吹响了向“双”转化的前奏曲。至此,小伙、姑娘便进入实质性的恋爱阶段。
“恋爱”是僾尼姑娘、小伙进入成年人行列的主要任务和社会活动,因为它是实现婚姻生活“双合”的必经阶段。没有恋爱就迈向婚姻的行为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合规范的。在僾尼青年的心目中,恋爱理想就是“自由自在地和心爱的人在一起”。
在这样的认知体系中,曾经由“自由恋爱”步入婚姻殿堂的父母对于成年儿女的恋爱一般不会横加干涉,对他们在恋爱过程中结交的对象也不会指手画脚,有时父母连儿子或女儿的恋爱对象的名字也不知晓,因为年轻人婚前的恋爱对象有可能随时更换。
笔者在南糯山石头新寨的调查中就观察到,当地的僾尼妇女有把情人赠送的牛角饰品佩戴在帽子上的习俗,这样的牛角饰品越多,就说明姑娘的追求者越多,这是妇女们引以为豪的事情。直到儿女向父母正式报告结婚意愿的时候,父母才会仔细询问对方的家庭背景、个人人品等方面的问题。但这些做法常常流于表面,大多数父母都会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僾尼姑娘、小伙婚前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很多僾尼村寨都有专供青年聚会的“公房”。而一些村寨至今仍保留着到寡妇家进行社交活动、寻找心上人的习俗。此外,一般僾尼家庭在儿子成年后,要在自家大房子“拥戈”旁边另建一小屋,僾尼语叫“扭然”(意为“恋爱房”),供儿子串姑娘(找男女朋友)、结婚、生育直至分家。
然而,“自由自在”的恋爱理想并不意味着男女之间可以随意结交异性朋友或草率地将自己的情感交与他人。绝大多数僾尼青年严格奉行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择偶标准和恋爱观,而这些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保证了恋爱中的男女青年能够实现恋爱阶段的人生理想并顺利地跨入婚姻生活,继而履行“做人的责任”。
例如,当地的僾尼未婚男女青年有自己的青年组织和领导者。男性领导者称为“扎达阿尤”或“扎祜阿尤”,女性领导者称为“米达阿尤”。两者都由群体中年长并未婚的成员担任,他们一旦结婚,便由他人接任。其主要职务是领导和管理未婚男女伙伴的社交活动,调解爱情纠纷,教育和处罚违反传统及两性道德准则的成员,批准和协调不同村寨间男女青年的爱情关系。
此外,僾尼人找对象不仅重容貌,更重人品,他们认为,结婚不仅仅是男女双方的事,更是家庭和家族的事,因此在选择对象时,对方的家庭教养和本人的人品是非常重要的。
在相识、相亲、相爱的整个过程中,姑娘侧重于选择掌握优秀生产技术、体格健壮的小伙;小伙侧重于选择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能够持家理财、心灵手巧的姑娘。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机会是均等的,权利也是平等的”。
僾尼人认为,一个家庭讨进一个好媳妇,就会使这个家庭“好”起来;一个寨子讨进一个能干的媳妇,整个寨子里的人脸上也有光彩。所以,聪明能干、心地善良、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人,往往是年轻人心仪的对象。
此外,年龄也是僾尼人择偶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僾尼夫妇是“老妻少夫”,在笔者调查的中、老年夫妻家庭中,90%以上的夫妇都是女大男小,年龄一般相差2~4岁。在僾尼家庭里,当家的是妇女而不是男子,她们不仅和丈夫一同承担着生儿育女、敬老养老的家庭责任,还掌握着“家庭经济大权”。因此,僾尼人认为,妻子比丈夫年长,比丈夫“早一天见太阳”“多一天吃冷饭”、多一些生活阅历,才能成为家庭当之无愧的“一家之主”。此外,僾尼老人说:“女人年长几岁,心也就不乱了,能踏踏实实地守住家。”
(本文摘自《磨盘双合的日子:西双版纳僾尼人的社会性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