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贾莹莹
“十多年前,父亲去世,由于母亲不习惯到广西养老,妻子无意中提到今后会为母亲找一间条件好的养老院。当时母亲没有表态,但是事后,母亲借用一个老朋友的临终遗言告诉我,她最后悔的就是来养老院。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妻子本是好意,却深深地伤害了母亲。”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主委钱学明谈到此事至今都十分懊悔。
“母亲退休后,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生病由子女买单,即便是这样,她对今后还是很担心。”钱学明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母亲因为子女成才自豪了一辈子,但是自从家乡城镇化之后,自己住上了一栋5层的楼房,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随着母亲日益变老,钱学明开始了对养老问题的关注。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
面对如今中国大多数家庭的4∶2∶1的结构,传统意义上的中年危机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事业上升期的瓶颈,更多的是体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如何能够妥善地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不伤害老年人的情感,让他们享受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晚年生活,钱学明表示,养老要符合中国国情。
政府主导,建立多样化的养老机构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主要分为居家、社区、机构三个方面。机构,即为传统的养老院,这也是大家公认的比较传统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养老需求的日益增加,诸多媒体曝出全国各地养老人数与养老床位严重失调的现象,出现了“一床难求”的局面。
为此,钱学明专门参加了全国政协关于养老问题的调研。在调研中,他发现所谓的床位紧张均出现在公立养老院,由于公立养老院条件好、价位低,很多老年人排了两年都占不到床位。但是与此同时民营养老院却有很多空位无人居住,原因是部分民营养老院条件差。
“很多养老院远离城市,坐落在风景区,表面条件看似很好,但是很多老人远离亲情、友情和熟悉的环境,心中难免有孤独和失落。”钱学明表示,这就是中国老人的“乡愁”。
同样面临着养老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原副主委徐钧健表示,现在上海有很多养老院,但是条件好的要7000元/月,公立的又非常难进,这样很多老年人无从选择。徐钧健建议,养老院的建设要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层级的老人居住。同时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公立养老院的投入,切实改变养老院的居住环境。
医养融合,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之道
“很多子女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并非如此,当老人生病需要就医的时候养老院便会通知家属带着老人去医院。”钱学明讲述了他在医院看到的真实场景:3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在旁边陪护一个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而这位老母亲正是刚刚从养老院中接出来就医的。因此,在医养尚未融合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家属依然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钱学明建议:首先,养老院一定要设有医疗机构,老人生病可在养老院内治疗。其次,养老机构进社区。将养老机构集团化,以一家大型医院作为母体,将各个分支机构设立在每个社区,施行连锁化经营,建立“沃尔玛”式养老机构。将医生分配到社区,当社区内老人有就诊需要时以“家庭医生”的身份入户服务,如果有到医院就诊需要时,可直接将老人送至集团医院。
“现在之所以很多社区医院无人问诊,是因为百姓对医生行医水平不信任,大型的连锁养老机构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钱学明表示,养老机构的母体是综合性医院,可培养大量可信赖的医生走进社区,并建立医生交流制度,为社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这种方式不仅能解决养老问题,也能够促进就医难的问题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要推动医养融合的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新模式。钱学明表示,这种新型模式需要大型医院做背景支撑,但是目前这是个难点。
“我身边很多老年朋友都会选择居家养老,但是由于上海寸土寸金,很多地区想建立相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却没有地方。”徐钧健建议居家养老要提前规划。
“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整合社会各种资源,我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年轻人不喜欢社区里有养老场所。”钱学明表示这就是现实的社会矛盾,因此建议政府主导,在开发商规划社区建设时必须留出供老年居家养老服务、文化娱乐等场所。
解决养老问题非“一己之力”,需要社会各方配合协同推进。今年,养老问题再一次成为委员们热议的民生话题,委员们期待通过政府主导、注入社会资本协同推进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