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2/m2017022637c9441684e14148810b5f4e246df324.jpg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 如今,微信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的手机里都有各式各样的微信群:同学群、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2/26/036300.html

等待处理…

家庭微信群 温暖家人心

2017/2/26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陈若葵

如今,微信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的手机里都有各式各样的微信群:同学群、同事群、玩伴群、朋友群……在五花八门的微信群中,家族微信群逐渐升温,成为家人之间密切沟通的“标配”——尽管家人天各一方,但只要打开微信,就能时时了解到彼此的动态,商量大事小情,分享快乐、分担忧伤,拉近了家人之间的距离,使亲人间增进亲情与交流。

家族群 亲情的“黏合剂”

“在我所用的微信群里,家族群属于比较活跃的级别,每天都有各种‘深度好文’、小视频、风景图片、美食图片,姥姥姥爷、爸妈、姨妈看到他们认为有用的、有意思的就往群里发,也发一些日常关照、家族通知等内容,信息更新很快的,在这里发得最少的要数我和表姐了。”大二学生龙心可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不过,一家人其乐融融,我觉得也挺好的。”

26岁的李一鸣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是老北京,姑姑一家也在北京,但叔叔在杭州、小姨在深圳、舅舅则远在美国,表姐在上海、表哥和表妹在海外留学,家人很难聚齐,以前都是在节假日通过打电话交流,沟通较少。今年春节,爷爷家和姥爷家各建了一个微信群,分别取名为“一家亲”和“勿忘我”。李一鸣说:“家族微信群对我而言更像一座桥梁,将天南海北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随时聊天,交流的内容增加了许多。特别是我们同辈的表兄弟姐妹,以前只是偶尔单聊,如今群聊,感觉更亲密了,虽然大家距离都很遥远,但是心一下子被拉近了,很温馨。”

李一鸣表示,家族微信群拉近了亲情,也方便了家人之间传递消息,让交流更及时有效。“去年德国慕尼黑发生枪击案,在那里留学的表妹第一时间在群里向大家报平安,家人同时收到讯息,节省了传递消息的时间,大家悬着的心很快就放下来了。”

曾任北京某医院护士长的苏烨今年1月刚刚退休,她告诉记者,退休以后,女儿担心她突然闲下来不适应,就建了一个群叫“美好家园”,把苏烨的父母、弟弟弟媳、姐姐姐夫、侄子侄女、姨妈、表妹都拉进来。苏烨说:“虽然我们都在北京,但平时都忙,很少天天热线。自从有了微信群,我们一大家人在微信上天天能‘见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得不亦乐乎;而且,聚会的机会也多起来了,特别是大年小节,我们经常提前商量一起聚餐,轮流坐庄,一家人更亲密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9%的受访者都加入了家族群;65.4%的受访者认为家族微信群增进了与家人亲戚的感情。

家族微信群的群名也凸显“家的味道”。据了解,带有“一家人”的群名使用率最高,如“相亲相爱一家人”“幸福一家人”“快乐一家人”等等;其次是冠以“家”,比如“家好月圆”“我爱我家”“快乐家族”“姥姥家门口唱大戏”“吴家大院”“李家大院”“原家帮”“杨家将”“全家桶”“段子手一家”“回家吃饭”等,透着亲热。

老人在群里找到了乐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刚识字的孩子,都有微信号,三代甚至四代同群的现象在家族微信群中比较普遍,不少单独生活的老人在家族群中也能享受天伦之乐。

而立之年的王先生说,他家的微信群“天涯共此时”里囊括了四代共16个人,上至85岁的爷爷和82岁的奶奶,下至8岁、刚上二年级的小侄女,别看她人小,在群里却很活跃,经常发自拍的照片、刚画好的画、折纸作品、100分的考卷,有时也会录一段自己弹琴的小视频发上去,而这正是王先生的爷爷奶奶所期待的。他说:“如果哪天小侄女忘了在微信上发声,爷爷奶奶就会主动问曾孙女为什么没有露面,直到祖孙联系上了,老人心里才踏实。”

78岁的刘老先生觉得在家族微信群里发红包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为此他特意让女儿帮他绑定了一张银行卡,刘老先生说:“以往给孙子孙女们零花钱、压岁包都是给现金,要提前到银行去取,自从绑定了银行卡,这些程序都省了,方便。除了春节,其他节假日或家人生日等特殊的纪念日,我也会在群里发个红包,大家高高兴兴地抢红包,接着就热热闹闹地说些家常话,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很好。一大家子人就得多走动才不会生分,现在人都忙,在微信上多交流,也算是一种‘走动’。”

75岁的邓奶奶一直用存折没有银行卡,自从去年初孙子教会她使用微信起,每次家里有人过生日,她都把现金交给孙子,从孙子那里换一个大红包,她再转发到群里。“我除了给过生日的家人发了定向红包,每次还发个200元的红包让孙子孙女们抢。我发现,平时给他们100元、200元,孩子们都没感觉,在群里抢个十块八块的却开心得不得了。”邓奶奶告诉记者,以前孙子孙女总说跟自己有代沟,如今她经常在微信里“发声”,给孩子们点赞、发个表情包,孙子孙女们说“奶奶返老还童了”。老人家表示,“一家人在一起,为的就是图个乐呗!”

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90后”女孩杨琛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她家的群里,最活跃的是爷爷奶奶,转发频率超高、内容包罗万象;对她和表姐表弟嘘寒问暖,还不忘提醒他们按时吃好三餐。不过,让她有点烦恼的是,家人“逼婚”也有了更方便的媒介。杨琛说:“奶奶最着急的是表姐和我至今还没有男朋友,发动爸妈和两个姑姑关心我们,商讨择偶条件、物色他们认为合适的人选,我和表姐对此感到很无语,长辈们的好意难以承受,可他们却乐此不疲,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在大群里沉默,有时间私聊。”

2016年12月底,在北京举行的腾云智库创新峰会发布了《互联网与社交网络赋能报告》,报告由腾讯研究院社会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国情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合作产生。这份大数据报告首次关注“50后”乃至“40后”的老年人群体发现,“爷爷奶奶”们早已涉足社交网络,“60前”使用微信的比例高达86.07%。老人“坐镇”,跟儿孙们频繁交流互动,很有兴致,他们比较关注“心灵鸡汤”或者养生信息,很多老年人还喜欢转发“鸡汤”给周围的朋友以及自己的子女亲人。

调查显示,“60前”更喜欢在朋友圈里展示自我,他们比年轻人更加注重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形象。当退休、离开主流社会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些社会隔离感,但社交网络带给老年人的不仅仅是机会结构的改变,还包括他们对社会主流生活的再次“回归”。

微信“热线”促和睦

网友谢女士是湖北武汉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在京生活了近30年;弟弟研究生毕业后则在陕西西安工作、成家,年近八旬的父母至今仍生活在武汉,身边没有子女。谢女士每年探望父母一两次,但弟弟平时工作忙、孩子小,经常两三年才回一次老家。老人心中不免失落,甚至觉得儿子不够孝顺。为此,谢女士在2015年建了一个家族群。谢女士介绍,有了这个平台,我们每天把自己的工作生活状况“通报”一下,老人能随时了解儿女、孙子和外孙女的生活状态,感受到我们是多么忙碌,如同身临其境,更理解我们尤其是弟弟。以前,父母常问弟弟什么时候回去,如今却总说,“你们都忙,别惦记我们,每天抽空微信几次就行了。”

谢女士说,父亲每天“直播”老两口的生活:早上起来打太极拳,自己养的花开花了,妈妈哪天做了拿手菜、尝试了烤面包,社区老人周边游、社区合唱团排练新歌……“父母并以这种方式报平安;我们在外地看到他们每天过得很充实很高兴,既安心,也感动父母能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这么好,默默地支持我们!”

说起家族群,魏大妈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两个儿子一个在长春,一个在厦门,三年前两人都回北京过年,因为一些家庭琐事闹了矛盾,后来两人总是别别扭扭的,联系也少了,更没有在同一时间回家相聚过。如何化解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成了魏大妈心中的一个结。

在侄女的建议和帮助下,魏大妈建了一个家族群,把两个儿子、儿媳妇和孙子孙女都拉进来,在和儿子分别私聊之后,找些两个儿子都感兴趣的话题、想方设法让他们相互交流。魏大妈说:“微信聊天多使用文字、表情、图,它的好处是当面难以启齿的话,在微信上表达也不那么难为情了,更容易淡化矛盾。兄弟之间有什么大不了的?多聊聊,不愉快的那一页就翻过去了。”

魏大妈告诉记者,今年除夕吃团圆饭时,大儿子一家、小儿子一家围坐在餐桌前,对着镜头,举起酒杯,相互拜年;两个儿子、儿媳亲热地聊天;孙子孙女还开起了“小会”,虽然亲人们天各一方,却都沉浸在和和美美、甜甜蜜蜜的家庭氛围中,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一家人的心贴得更近了、关系也更融洽了。

在微信群里说话,长辈显得不那么威严了,和晚辈的距离更近了。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互联网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家族互联网化:互联网重塑家族》提到,网络提供了更加随意、灵活的交往方式,家人之间沟通更加平等亲切。

《互联网与社交网络赋能报告》主要撰写人、中国社科院国情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田丰透露,调查结果显示,社交网络的使用对于大多数家族的亲密关系发挥了正面的影响,起到了增强家族关系和归属感的作用。

上篇:“心灯小屋”照亮每个村社家庭
下篇:家教活动丰富 亲子踊跃参加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