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2/m2017021935b0817961fc4852aebc0887a517581a.jpg
□ 尹承敏 去年夏天,84岁的三大爷因病去世了,我和堂兄承忠哥代表父辈赴京与三大爷做最后的告别。三大爷由于年事已高,且身体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2/19/036090.html

等待处理…

恪守传承 生生不息

2017/2/19

□ 尹承敏

去年夏天,84岁的三大爷因病去世了,我和堂兄承忠哥代表父辈赴京与三大爷做最后的告别。

三大爷由于年事已高,且身体多病,已有多年未曾回老家。三大娘与堂姐和堂兄们也是多年未见。但血就是浓于水,在京一见面,我们就觉得很亲,就是一家人的感觉。

从北京回来后,借助于发达的互联网,我们在微信群里建了一个“尹氏族谱”群,远在兰州、年近六旬的承陇堂哥、扬州的承民堂姐以及晚辈延昊、延美等很快就加入了这个群。在群里,我们了解到老爷爷的后辈们在全国各地的工作、生活状况,家中的老照片也纷纷贴到群里。

我和堂哥、堂姐们的名字都带“承”字,是的,我们是“承”字辈的一代。

我手里珍藏着一本“尹氏族谱”,那是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的。发黄的纸页,工工整整的毛笔楷书,详细记录着这个家族的历史。

家谱中写明:祖辈尹纲于明洪武初年与七个侄子伯能、伯祥、伯从、伯用、伯让、伯忠、伯刚,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苏堡村迁至山东东昌府蔡庄,建尹家海子村。后遵照朝廷规制,同族不许居住在一起,便分别择地而居。尹纲住肥邑蔡庄即今东阿县牛角村镇,伯能住肥城石横镇,伯祥住平阴县,伯从居住东阿昙尹家坡,伯用居汶上县袁村,伯忠居住新太市刘官庄。我们这一支是伯能的后代,由山东肥城石横迁至泰安东三十里岳庄,后又全部迁到山口街。至曾祖父时,又从山口街迁至万家庄下梨园村。

祖父辈时,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有五个爷爷五个姑奶奶。大爷爷尹序策,二爷爷尹序章,三爷爷尹序伦,四爷爷尹序文,我爷爷尹序伍。一大家人分工有序,大爷爷和三爷爷领着家眷种地,二爷爷和我爷爷在羊流开店经商,四爷爷在济南教书。种地、经商、读书,以土地为根本,实是知书达理的耕读人家。哥们弟兄多,家族人丁兴旺,父慈子孝,家境还算好。

到了父亲这一辈,他们的名字以“祚”为示,元亨利贞勇,又是五个兄弟。其中两人教书,两人从军,最小的儿子守在老屋与父母做伴,床前尽孝,端茶送水,养老送终。

翻开家谱,我由衷地为先人生存、发展的智慧所折服。从家谱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家族历代均子嗣众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要把一群孩子养大成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农耕社会,首先以土地为本,祖先们做了细致的分工:精心耕作土地以活命,做点生意以补贴家用,有余盈时让孩子们读书。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他们首先考虑的便是让后辈读书明理与家族的发展。远的不说,只看祖、父及我们这三代人,皆是既有务农者,又有读书人,改革开放后,有堂兄下海经商,亦颇有成就。但最值得自豪的是,我们家族辈辈有人当老师,真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家谱的书写与制定离现在已经太久远了,先人的故事也是片段而又模糊的,父辈相继离我们而去,我们这一辈也已经人到中年。时间的长河汩汩而流,家族中人各在一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血脉亲情是割不断的,循着家谱,就能找到“根”,找到亲情。

“文鸿肇式序 祚承延(燕)逊贻”,家谱中每个辈分的字都包含着美好的期许与祝福,每一辈人都恪守美好家风传承,祖祖辈辈,生生不息。

上篇:没有了
下篇:结婚纪念日与“零点后的中国”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