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姚建
□ 赵珊珊 王丹青
“胶州堵氏一族到现在已经是第十四代了,仅居住在胶州市的堵氏族人,就有90人。如今我们五世同堂,是一个大家庭。”家住山东胶州市前店口村的堵继学这样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说起堵氏家族的历史与故事,堵继学滔滔不绝。“从小,我们就是听上一辈人讲述过去的故事长大的,现在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让他们从小就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这些故事,都化作族谱记录在册,《堵氏族谱》的原件,就由堵继学保存着。
族谱讲述先辈历史
据堵继学讲述,胶州堵氏是于清朝初年从江南淮安迁徙来到胶州的,当时投奔了柯永胜总兵,在水寨街落户。“胶州堵氏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三世堵有兴参加了西藏平叛,立功后即被授予都司官衔。“但他当时因为家中母亲年迈,想要回家照顾老人,就请求辞官返乡。后来他的长子、四世堵升也参军了,并由普通的士兵一步步升任诸城县把总,敕授‘奋武郎’。”
到了五世堵斯淑这一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他亲笔撰写了《堵氏族谱》,并传承至今。“我常听父辈讲,堵斯淑自幼天资聪敏,又勤奋好学,考中秀才,并在胶州读书。他精通岐黄术妇人科,因医术高明被推为‘神手’,且医德高尚。他著有《堵氏家藏一卷》,还被《增修胶志》《胶州市志》列为胶州历史名人。”
堵继学的母亲堵姜氏今年已经是百岁高龄,老人也常给后代们讲述自己当年的经历。“我父亲和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8个人,经历了战乱、灾害、疾病、贫穷,非常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每遇战乱,丈夫外出逃避抓夫,堵姜氏就把年幼的儿女放到地瓜窖里,自己坐在家门口应对。日本鬼子进村那天,裹着小脚的她抱着刚出生45天的大儿子逃难,途中不得已把大儿子丢失在庄稼地里,之后又回去才找到。
传承家训 铭记于心
堵继学告诉记者,五世堵斯淑在撰写族谱时,还将堵氏家训一同写进了族谱中。“‘伯训传继书,方正乃伦文’,是我们的家训。所有堵氏子女从小就要把家训背熟,铭记于心。从七世开始,堵氏族人以家训诗句的字序命名,这就是要求我们家人世世代代‘诗书传家,方正做人’。”
如今堵家已是五世同堂,这样一个大家庭要想聚在一起可不是件容易事。于是他们想了个办法,用时下正流行的微信群来联络感情。
记者了解到,2016年2月,在堵继学的倡议下,堵姜氏的子女们组建了“最美家庭”微信群,现有二、三、四代成员20多人参加。群里发布了最美家庭表彰《通报》及本家年度《记事》等,发表了家史上的优秀人物和故事,弘扬孝道,畅谈人生价值观。
堵继学告诉记者,这个微信群的建立正是为了引导后代继承老辈的孝老美德,使之代代相传,把跟随时代要求与传承优良家风结合起来,培育更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人才。
堵氏族人遍布全国
从2006年开始,堵继学进行了胶州堵氏的续谱资料调查。退休后,他除了照顾母亲,还撰写了一首《孝母歌》,连同母亲的故事一起刊登在报纸上。“这事说来也巧了,家住辽宁锦州市的堵继文看到那份报纸,跟我联系。”堵继文的爷爷等人早在多年前便外出“闯关东”,后来一直留在东北。堵继文也一直想找寻自己的“根”,这次跟堵继学的联系,让他确定了自己的“根”就在山东胶州。
除了锦州,堵继学也与远在济南、北京、石家庄等地的胶州堵氏族人取得了联系,并将他们一并写入族谱中。据堵继学介绍,目前记录在册的胶州堵氏族人约有200多人。而最近的这五代,已经有百人。
堵继学告诉记者,续写族谱,是为了让这个家族的人都能聚到一起,家谱作为一种文化、文明的传承,是很有意义的。“俗话说得好,‘没有百年的亲戚,但有千年的本家’。我们都是一家人,就得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