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袁鹏
“以前的路是土路,浮土有几寸厚,出趟门身上脸上都是土,穿个黑皮鞋出去,回来就成白皮鞋了,身上总觉得没有干净的时候。路修好后,感觉变化最大的是干净了、出行方便了。”1月6日,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采访时,谈到村里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村民马买热在由衷地说。
布楞沟村位于兰州去往东乡族自治县公路边的一个山坳里,这里曾是东乡县生态最脆弱、基础条件最差、群众最贫困的地区。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开展以来,这个村子的面貌和村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沿着新修的水泥硬化路,从山上的公路下到山下的村里只要十几分钟的车程,对新来乍到的人也许不觉得什么,但对布楞沟村村民来说,却是个太大的变化。“望山跑死马”,这句俗话是对生活在山区的人们行路难的真实写照。对世代居住在布楞沟村的村民们而言,路和水的变化,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甚或是生产方式实现了一种跨越。
记者来到的布楞沟村已经不是几年前的那个村子,而是一处新农村的居民点。这是一处山梁上比较开阔的平地,过去是农田,今天这里修起了清一色的砖瓦房。路面经过硬化,街上显得干净整洁。每家的庭院里,除了新修的房子,最醒目的是自来水井。
村里一位干部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都散居在附近的山里,新农村居民点修好后,大部分居民都已经搬到了新的居民点。
作为家庭主妇,对马买热在来说,她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天天在变。路好了,水通了,新的村子、新的房子、新的家具、新的观念,日子越来越有了盼头,越过越清爽。她再也不用每隔一周就到山下去拉水、买水,用水惜如油;再也不会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
居住条件好了、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马秀花明显觉得,随着村子的改变,这几年自己挣钱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了。
过去,马秀花一家主要是种地为生,最多农闲时出去打打工。现在家里还有老人、孩子,出去打工不方便。这几年,随着村里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村民们都不种地了。地不种了,但收入却增加了,比如2016年,除了退耕还林补助的一笔钱,马秀花和丈夫还去山上植树或是参加修路,在家门口也能赚到钱。
现在有了自来水,搞规模养殖和设施农业就有了条件。马买热在家贷了20万元的款,借助村里的项目扶持搞起了养殖,仅去年就出栏100多只羊,马买热在告诉记者,仅这一项收入达两万多元。
马买热在家的炕头上,摆着一些她绣制的枕套、花鞋等刺绣品。她告诉记者,去年她参加了县妇联开展的手工编织培训班,这是她参加培训后利用空闲时间做出来的。县妇联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县妇联在相关企业的支持下,把培训和订单相结合,共接了15万元的订单,其中布楞沟村接了3万元的单。
在布楞沟村的村口,记者看到一块巨石,上面刻着这样一行字:把水引来,把路修好,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这是2013年2月3日,习总书记视察布楞沟村的时候对村干部们的嘱托。
如今,布楞沟村的村民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家家搞起了养殖,户户实现了光伏发电,青壮年参加了劳务技能培训,妇女在家搞起了刺绣,还试种起了黑枸杞、甜高粱等。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说过几年来看我们,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村子变了,希望总书记有空能来看看!”朴实的马买热在和马秀花真切表达出了村民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