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影响,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网络、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村青年的恋爱模式和择偶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李露露
人类学家阎云翔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一书中以翔实的田野笔记为基础,描述了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个普通村庄里,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如何择偶、恋爱和面临婚姻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他的研究为观察中国农村地区年轻人的恋爱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和访谈资料。但不可否认,伴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影响,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网络、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农村青年的恋爱模式和择偶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青年择偶文化的变化非常重要。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尤其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改制,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农村青年接触到了新鲜、有趣的消费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他们生活中也已经离不开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最近几年,随着即时通信软件(IM)的兴起,中国农村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即时通信软件的忠实用户。根据《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的数据显示,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到1.70亿,占农村总体网民的87.1%,农村女性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与男性的比例基本持平,达44.8%。农村网民的年龄分布则是20岁~29岁的人群最集中使用网络。同时,即时通信已经成为农村网民使用率最高的应用,且用户规模还在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即时通信用户规模为1.72亿,且增幅大大高于城镇居民使用即时通信的增幅。2013年之前与之后,QQ和微信作为最普遍使用的即时通信软件,是农村青年日常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
根据笔者在位于中原地区的“古村”几次驻村田野调查发现,该村所有的男女青年都拥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机,每天通过微信与家人、朋友们联系,甚至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
“古村”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北岸的平原地区,目前是该镇第二大经济开发区,没有青年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途径,甚至很多青年已不熟悉农业生产的基本常识。该村的青年,出生于市场经济尚未完全普及的八九十年代,成长于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影响的新世纪,体验了沟通工具由电话、手机、网络到即时通信软件的变迁。以自由恋爱为主、介绍为辅的恋爱模式普及后,“古村”青年如何在感情中表达爱意成为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根据笔者的观察,近几年来,微信成为他们传情达意的重要工具。
阎云翔曾经描述过中国农村青年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表达感情,列举了一些访谈故事,说明农村青年从被动接受婚姻安排到主动恋爱的过程中,表达感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表达感情的方式也经历了由“眼神交汇”到“说风流话”的转变。在微信普及的今天,农村青年使用微信“说风流话”和交流感情已经不是新鲜事。根据笔者调研,该村几乎所有男女青年都拥有微信账号,在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上频繁使用微信与家人、朋友交流,且不少人沉迷于微信聊天和“刷朋友圈”。在恋爱过程中,微信已经成为“古村”青年男女沟通感情、表达爱意的重要工具。
与他们的父辈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恋爱模式不同,“古村”的青年人在恋爱中不再害羞,非常愿意吐露心声、表达感情,不再是“心悦君兮君不知”,而是乐于通过微信传情达意,分享恋爱中的趣事,甚至有不少人经常将自己与恋人的恋爱细节和对对方的爱意发布在朋友圈中,与朋友分享。
一位26岁男青年的访谈故事代表了该村很多同龄青年的恋爱模式。帅与他的妻子在2015年11月经长辈介绍认识,经过半年的恋爱期后,于2016年6月结婚。但与以往的介绍型婚姻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先由双方父母和媒人安排两人见面再确定是否继续恋爱,而是通过媒人的牵线搭桥,互相加了微信好友。在微信上沟通了一星期后,两人确定对对方有好感,可以继续发展,才约定了见面时间正式完成“相亲”。此后他们建立了恋爱关系。帅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只有每周末有时间回家,因此他们维持了半年的远距离恋爱。当被问及他们如何维持感情时,他说“我每天晚上8点准时给她打电话,像上班打卡一样,不能迟到。” 当他与笔者分享自己与妻子在恋爱期间的聊天记录时,“我爱你”“好想你”“宝贝”之类的话语随处可见。据了解,帅的朋友们和该村很多男青年如今都频繁使用微信向恋人表达感情,微信已经成为他们谈恋爱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古村”另一位男青年的相亲故事则从反面验证了微信在他们的恋爱过程中的重要性。超,24岁,在技校毕业后回到家乡,经营家里的超市。他曾经经历过一段并不开心的婚事介绍。在双方相亲见面时,他问女方微信号,女方如实回答,然而由于超当时并不熟悉微信的操作,导致无法成功联系女孩,失去了及时追求女孩的机会,并成为村里人的笑柄。由此可见,微信不仅是男青年用来追求女孩的重要工具,甚至也成了农村女青年与男青年建立沟通渠道的前提条件,如同以往的交换电话号码、更早的告知邮寄地址一样。
微信交流的便捷性是其成为“古村”青年恋爱中重要工具的原因,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费用的低廉和微信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它成为年轻人日常交流的首选。Jole Walther1996年提出了“超人际沟通理论”,即基于互联网的沟通途径有时会比当面交流沟通更能促进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因为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有选择地展示自己的正面形象,这与Goffman1978年提出的“戏剧理论/表演理论”(Presentation of Self)不谋而合。Walther也指出,基于网络的交流工具会在人际关系中带来更大的自由度和舒适度。“古村”青年在恋爱中选择拥有多种表达途径的微信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以此来表达感情,并在此过程中维持、加深感情,即是这些理论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验证。
笔者首次访谈过程中曾问及一些青年人是否使用QQ 作为谈恋爱的工具,被他们反问“有微信了谁还用QQ”,可见由于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包含文字、语音、视频、图片、表情包、朋友圈),微信已经成为当地年轻人的主要交流工具,这一习惯在恋爱中也不例外。不少“古村”的男女青年在访谈中都表示了对微信表情包的喜爱,声称他们很多时候会使用表情包来代替语言向恋爱对象传达情意,例如恋爱萌芽期由于害羞,一些青年不善于直接用语言表达爱意,因此他们会选择包含“爱你”字样的表情包,这样“既幽默又表达了感情”。有的时候表情包也成为恋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沟通方式,促进了感情。同时,很多青年表示,加一个微信号,既可以发文字、图片,也可以视频聊天,还能看对方的朋友圈,恋爱所需要的信息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得到,因此他们非常依赖于微信去沟通和维持感情。
尽管如此,笔者在访谈中发现,男女青年在使用微信进行感情表达和沟通时还是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普遍而言,男青年在表达爱意时更加主动,而女青年则更隐晦,男青年经常主动表白,女青年则默默接受。帅的故事中,他经常发送一些“肉麻话”给他的妻子,而女方则鲜少回复这些肉麻话,最多回复一个“笑脸”或表情包。但当我问及帅的妻子“收到这些话心里高兴吗”时,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高兴”,脸上也绽开了幸福的微笑。这一性别差异与过去中国农村男女青年在恋爱活动中的表现如出一辙。阎云翔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中也描述了该村男青年因为在恋爱时所说的“风流话”成为女青年倾慕的对象,但很少有女青年主动向男青年表达爱意的例子。变革中的中国农村地区,尽管深受市场改革的影响,如今步入新媒体的时代,但男女青年在面对爱情时不同的反应还是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
经过几次田野观察和访谈,笔者对“古村”青年恋爱活动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深深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更重要的是,这一研究验证了新型的媒介平台对农村青年恋爱模式、择偶文化的影响。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项目研究助理,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农村地区择偶文化的变迁、恋爱模式的变迁和婚恋活动中的代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