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1/m201701044a4422a0b1904dce80219ce95d96a327.jpg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周玉林□ 陈肖梅 袁明锋 “亲爱的宝贝,自从得知我俩配型成功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了我的牵挂。就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1/04/034842.html

等待处理…

女教师刘晓华捐干细胞挽救9岁男童

2017/1/4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周玉林

□ 陈肖梅 袁明锋

“亲爱的宝贝,自从得知我俩配型成功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了我的牵挂。就让我无尽的牵挂化作心中无限的祝福,默默地为你祈祷,祝你早日康复……”这是云南省沧源县女教师刘晓华在捐献造血干细胞时,给陌生的受捐孩子写下的祝福。

2016年11月29日,在中华骨髓库云南库工作人员和丈夫、好友的陪护下,刘晓华走进了43医院血液科,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6小时后,来自她体内的17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护送至成都,移植到一名9岁男童体内,实现了她挽救白血病人的夙愿。

42岁的刘晓华,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也是云南省第137例捐献者。

不图回报,盼他健康成长

2016年7月份的某一天,刘晓华接到云南省红十字会赵医生的电话。她被告知,她早前登记入库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9岁男童配型成功,现在征询她个人意愿是否能捐献救人。

“愿意、愿意,什么时候捐献?”听到这一消息,刘晓华很高兴。当晚下班回家,她迫不及待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家人,并开始为捐献做起了准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

4个月后,她成功完成了捐献。看着工作人员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装进采集箱准备前往机场,她招呼丈夫把来昆明前就买好的玩具取出,拜托工作人员转送给那个陌生的孩子。

她请工作人员转告对方父母,“或许我们一辈子不会相见,但如果孩子成长中遇到什么困难,我还希望能尽绵薄之力,我不图什么回报,只希望你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热心公益,献血是经常事

刘晓华出生于景东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从小父母就教育她,要做一名有爱心、懂得感恩的人。

从教23年,她不敢懈怠,时刻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的好老师,传授学生知识,首先教会学生做人。23年来,无论是教育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工作,她都认认真真地去做。

生活中,刘晓华热衷于公益事业,儿童院、敬老院是她经常出入的地方。她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巾帼志愿者的“爱心妈妈”和共青团校外辅导员的身份让她有了更多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在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收获着快乐和幸福。

多年来,只要身体允许,看到献血车来她都会去献血。2012年11月22日,她和同事在沧源步行街的街头看到沧源佤族自治县红十字会进行造血干细胞知识宣传,她毅然决然地报了名、登了记、抽取了血样,用实际行动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至今,她都依稀记得抽血时医生对她说的话:“谢谢你们的爱心,但是能配上型的概率很低,可能要等上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配不上。”

“现在想起来,从留下资料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在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所以,当一切真的降临时,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幸运。”当刘晓华接到赵医生的电话后非常高兴,“我从来就认为小概率事件与我没什么关系,可这一次,我竟然遇上了!”

从此以后,他们彼此牵挂

“整个过程非常简单,躺在床上,两根导管将左右胳膊与血液分离机相连,一根出、一根进,进针时医生说针头有些粗,会很痛,我还跟医生开玩笑,‘孩子都生了,还有什么痛忍不了,躺着就行了’,意识完全清醒,可以说话、喝水。”刘晓华向记者回忆采集过程,“只是我的血管比较细,压力不够,机器老是报警,加上我手上握力过大导致针头翘起,一直要一个人压住针头,采集用的时间就稍长了些。”

由于期间钙流失比较大,刘晓华出现了多次舌头、嘴唇、面部麻木的情况,一会儿就要注射一次针水,一直到下午快两点才采集完毕。

“6个小时虽然很长,但却是充满了希望和享受的过程。”当采集完成,看到那装满173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袋子时,刘晓华突然有些哽咽了,“这里面就是我的造血干细胞,将要注射到一位忍受着白血病痛苦折磨的孩子体内,为他带去健康的力量、生命的力量,更是我的力量!”

“以前都是从新闻中看到这些事,而这一次,在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过程中,我是唯一的当事人。”刘晓华突然感觉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伟大。

当造血干细胞和刘晓华给孩子买的玩具车被志愿者黄老师送往患者的医院,刘晓华说:“我的心也跟着一起走了。”

当天晚上,刘晓华的造血干细胞顺利输到男孩体内,孩子和他母亲托志愿者给她带了一封信和一幅蜀绣,表达他们无尽的感激之情。

“也许一辈子我们都不会相见,但我相信我们彼此绝对是一辈子最牵挂的人。”刘晓华说,这件事情她要感谢的人太多了,“而我只不过是一把钥匙,真正需要感谢的是发现钥匙并使用钥匙开启生命之门的伟大力量。”

捐献结束后第二天,刘晓华就回到她的家乡——美丽的阿佤山。沧源县委县政府领导、她的同事和学生都到家里看望她,这让刘晓华无比感动。

上篇:没有了
下篇:朴槿惠缺席首场庭审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