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7/1/m201701017b65d4fdf4484e1a8a62b3b3e9fd239e.jpg
□ 刘宝锋 文/摄 我出生在河南西部的一个小城市。因为家里孩子多,就算父母是双职工,在那个年代也只是勉强养活而已,教养照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7-01/01/034801.html

等待处理…

洪洞大槐树下走出的后代

2017/1/1

□ 刘宝锋 文/摄

我出生在河南西部的一个小城市。因为家里孩子多,就算父母是双职工,在那个年代也只是勉强养活而已,教养照顾很困难。于是我很小的时候,就被奶奶带到河南夏邑县的乡下养育。

种子

小时候的记忆是片段而模糊的,而家族的记忆和情感,却像种子一样散落在我心底。

在乡下老家,彼此打招呼时,必定有称谓相随,某某哥、某某叔、某某爷等,显得亲切又热情。奶奶总说起,我们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的人,我当时只是把这些当作另一种童话故事而已。奶奶说:“我们那里的人,大小便时不说上厕所,而说去解手,不知道是什么来历”,“掌门的孙子末门的爷”又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故事和只言片语,像种子一样散落在我的内心,也伴随着我的懵懂,沉入到心底。

寻根

度过了懵懂的少年岁月,激荡的青年时期忙于学习和工作。当稳定沉静的中年时期来临之际,我心底深处的家族记忆开始萌动:“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曾经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公园探访,大槐树其实就是广济寺前露天的“移民办公地点”,明初的移民多数从这里开始踏上迁徙的征程,老鸹归巢时的凄厉叫声,激起了大家背井离乡的酸楚之情,也希望有一天倦鸟归巢,重返故土。最初的移民是被诱骗和强制进行的,由官军绳绑押解上路,路上需要请示官兵后,才能解开手上的绑绳去“方便”,于是就有了“解手”这样的典故。

我所在的虞夏刘氏,发端于始祖广美公聚,据信是汉高祖刘邦的五十四世裔孙,于明洪武四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携家及两弟迁居河南虞城夏邑定居,一弟迁居山东单县,一弟迁居江苏丰县,迄今六百余年,相传已达二十七八世,人口数万之众。

翻阅家谱,祖上先辈传承有序,先人姓名历历在目。透过家谱的记录,仿佛看到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褴褛,在异乡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兴旺;又仿佛看到他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款款走来,镇定从容。由此,追思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爷爷在我出生不久,就因常年的肺痨去世,也没有留下照片画像之类,记忆中只有父亲讲述的只言片语:爷爷是种瓜能手,靠售卖一季甜瓜补贴家用;解放前豫东一带很长时间里匪患猖獗,爷爷是村寨护卫召集人,巡寨拒匪。我是第一次从家谱中看到了爷爷的名讳,了解了爷爷的身世。而今名讳和事迹结合起来,爷爷的形象鲜活起来,跃然纸上。

展望

我二姑一家,1962年因为饥荒迁徙到新疆生活,她的五个子女我至今还不知道名字,更别说其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只留下残缺的信息,逐渐消失于时间的长河之中。我应该尽快探寻联系上他们,留存记录,保留亲人亲情关系。

家谱是历史的记录,凝固的回忆,记录的虽然是一个个生硬的名字,但可以用互联网的形式让它们生动起来,传承下去,构建互联网上虚拟的乡土家园,以此拉近家谱背后人的距离,聚合宗亲人的力量,产生思想的碰撞、感情的交融,给心灵以栖息之地。

如今,中国的村庄正在快速消亡,传统文化、乡土中国逐渐失去了既有的诗意的栖身之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可以很大程度上弥合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差异,进行更有效的社会资源分配。人在异乡的族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用知识、技能和财力,反哺故乡,激活农村,重建诗意的乡村生活。

上篇:祖孙情深
下篇:做一个大写的“人”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