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仲
电影界从来不会寂寞,冯小刚导演与万达之间围绕《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纷争”刚刚落幕,张艺谋导演又因《长城》公映后获“差评”而与人“杠”上了。
不同的是,冯小刚与万达之间的纷争缘于冯小刚本人的出言不慎,或者说斤斤计较,是他自己把事情搞大了。而张艺谋陷入的这场风波,他本人并未出场,首先发声的是他的太太陈婷,继而是《长城》投资方乐视影业,他们共同声讨的是一位名为“亵渎电影”的影评人。这位影评人因对张艺谋新片《长城》很不满意,在微博发帖称“张艺谋已死”,因而引发争议。
张艺谋的新片《长城》我还没有观看,但豆瓣网评分仅5.6分,已可看出些端倪。而他近年来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是有目共睹的,既有完全不知所云的《三枪拍案惊奇》,也有颇受好评的《归来》。但是,太多人对他仍抱有期待,总觉得他拍的电影,总不会错。事实是,尽管耗费巨资,《长城》的口碑却差强人意。而人们对一部电影的好坏最直接的看法就是以影评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影片的导演,当然既要能够享受赞誉,也要做到接受批评。
可是,从人格角度讲,“张艺谋已死”这样的话确实有些极端。固然,称“张艺谋已死”是针对《长城》这部影片的,或者说是针对张艺谋艺术水准的,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但谁又能说这不会构成对张艺谋的不公,甚至是侵权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性地认为它是针对张艺谋的艺术,而非其本人的。联想到网上时常有关于明星去世的谣传,弄得相关明星无可奈何,就更加觉得“张艺谋已死”有可能误导公众,弄出不必要的误会了。
影片拍得不好,当然要允许别人批评。而且,当下的影评风气颇遭诟病,就更需要有棱有角、让电影人“坐不住”的深刻影评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言,“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
然而,批评也是要讲究方法和度的,不能信马由缰,如果超出了界限,就不是正常的批评了,不仅与事无补,还有可能伤及他人,甚至混淆视听。
电影《长城》也许确实存在让人不如意的地方,作为影评人的“亵渎电影”,当然有权予以批评,而且越深刻越好。但只要把不足之处一一列举,亮出自己的观点及看法就好,何必要简而言之曰“张艺谋已死”呢?这哪里是文艺批评,俨然泼妇骂街,甚至如乐视影业发布的“警告函”所言,“近乎于诽谤及诅咒”。假如张艺谋真的就此诉诸法律,我也觉得有情可原。在自媒体时代,让随心所欲的言论接受一下法律的审视,未必不是好事。
细想一下,不光针对影视,包括针对文学等领域的批评,动辄就称“已死”的现象还少吗?“诗歌已死”“小说已死”“文学已死”……每每都那么言之凿凿,令人震惊。然而缺乏的却是真诚批判的精神。
文艺需要批判,但批判应该运用艺术的、美学的、思想的、包括历史的、人民的观点,并且有助于提升受众的鉴赏能力,有助于提升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水平,有助于推动文艺事业的良性发展。而不能脱离艺术,脱离实际,脱离受众。断裂的批判,没有任何现实意义。这样的评论,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