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经营者能够构成稳定的种植群体,这也是当前农村自发生成的主体,主要是无法外出或不愿外出的中年农民群体,他们有种植意愿,具有基本的耕作习惯和技术;同时,也有大批因年龄问题而返乡的农民群体,在合适的政策扶持下,他们也将成为稳定的职业农民。
□ 陈靖
讨论谁来种地的问题,可以细化为两个问题,即谁来种地更划算?谁来种地更稳定?
适度规模经营者种地更划算
笔者在农村调查中发现,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三类主体,首先是“半工半耕”的小农家庭,其次是经过自发土地流转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三是大规模土地流转之后的“大户”(包括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
小农家庭的小规模经营收入最少,以不足十亩的规模经营,农业上的年收入能达到2万元已属不错,所以,他们必须“半工半耕”才能保障家庭的基本生活。
那么,第二类主体呢?笔者在湖北汉川调研时发现,由于劳动力大量转移,一些年轻夫妇外出务工,将承包地“托付”或低价“借”给自家兄弟、亲戚或邻居耕种,这样外出打工家庭也放心,倘若打工失败还可以回家要回来土地,而种地者也扩大到20~30亩的适度规模,留守在家种地可以获得与外出务工差不多的收入,双方都能受益。这是由自发流转形成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类主体,一些人认为,由自发流转形成的土地面积规模还是过小,不足以让种植者致富,索性推广更大的规模。笔者在安徽宿州调研时,一些村庄推动大规模流转,让有能力、愿意种地的人流转土地,面积最少要200亩,这样可以保证种植者有足够的收入空间,进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毫无疑问,“大户”的收入最多,但成本和风险也很高。因为,实现200亩以上土地的规模就必须连片连转,这样,流转租金就极高,如宿州埇桥区南部村庄的土地租金已经达到900~1000元/亩。“大户”如果要在狭窄的利润空间中再加入地租支出,已经逼近盈亏平衡,况且规模增大后出现了新的问题,如田间管理必然疏松,影响产量,且产量的确比小农经营要低一些;规模增大之后一些环节必须雇工,增加了经营成本;产量增加之后,面临晾晒、储存和销售的问题,每一环节又都需要额外支出成本,而且,一旦遇到自然风险或市场风险,经营者就会亏本,很难像小农和适度规模者那样,船小好调头。
宿州光明村从2012年就推行大规模流转,但之后几年,每年都换一茬承包者,只要大规模经营就会亏本,最终形成了一批50~100亩左右的经营规模。以小麦、玉米为主的旱地作物可以稳定在这样的规模,那么南方稻作地区的适度规模是多大面积呢? 2016年,笔者在苏州调研时发现,20~50亩左右可以形成稳定的一批经营者。
所以,适度规模经营究竟多大才适度?这其实是一个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问题,我们大可从已经稳定下来的种植者群体那里寻找答案。
适度规模经营者能形成稳定的种植群体
虽然职业农民的内涵与要求目前还未形成一致定论,但其政策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一批有耕作意愿、有生产技术的稳定的耕作者群体。
在我国,无论是职业农民、家庭农场还是小农家庭,只要种地,就会面临三个基本现实:首先,人地关系紧张,种植者必须面对“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规模经营面积;其次,农业生产已经走向了资本化经营,农资与机械构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手段,也是投入的主要份额;最后,在当前的生产技术之下,粮食亩均产量已经基本到达“天花板”,而主粮价格增长缓慢,且部分农产品如玉米已出现价格下降态势,同时农资机械等投资“地板”又在不断抬升,因而,农业经营的利润空间在不断缩小。
笔者以为,只要能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在保持体面的稳定的收入情况下,也就能形成稳定的种植者群体。而如何保持体面的、稳定的收入,就要求经营者具有扩大收入或者减少成本的方式。
龙头企业能够扩大收入,但成本和风险很高,因而难以保证高收入的稳定。小农家庭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收入,但必须通过“半工半耕”来扩大家庭收入,维持生计,其农业收入谈不上体面。
适度规模经营者可以通过种植面积的适度扩展来增加收入,能够隐秘地降低某些成本,如很少需要地租支出,通过自己“免费”的劳动力来免除雇工,又可以通过精耕细作来增加产量,因而不需要外出务工也能通过务农维持生活。他们能够构成稳定的种植群体。这也是当前农村自发生成的主体,他们有种植意愿,具有基本的耕作习惯和技术,每个村庄都有一批这样无法外出或不愿外出的中年农民群体;同时,也有大批因年龄问题而返乡的农民群体,这部分力量将会持续不断产生,在合适的政策扶持下,他们将成为稳定的职业农民。
那么,什么样的政策适合职业农民发展呢?笔者以为,首先是在维持基本家庭承包经营关系基础上,落实农村土地的动态调整机制,让耕地适度集中,解决因细碎化所带来的耕作难度问题;其次是遏制资本下乡,正视村庄中的自发流转,因地制宜地形成适度规模;再次,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服务水平,使种地更容易、更便利;最后,加强这部分群体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现代农业生产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技术、有经营头脑的职业种地人。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农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