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落古镇的千年榕树和百年古桥。
重庆潼南,女工们正在分拣柠檬。
记者在成都采访英国邦利公司创始人杨婷婷(中)。
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重庆珞璜港。
磨憨口岸是中老两国交往的重要通道。
西双版纳31岁的傣族妇女依为在与技术人员交流种菜经验。
中越边境东兴口岸。
北海,女工们在进行水产深加工,经过加工的水产品将出口到日本等国。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一带一路”采访组
汉武帝元朔三年,即公元前126年,张骞在出使西域13年后,历尽艰辛辗转回到长安。在向汉武帝报告西域见闻时,张骞提到,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 ,看到了蜀地的布匹和邛竹杖,据大夏人告之购自身毒(今印度),据此推测,在中国的西南方,应当有一条道路由蜀地通往身毒国转而至大夏。而在此以前,汉王朝还完全不知道身毒国的存在。张骞向汉武帝建议,遣使南下,从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以避开通过羌人和匈奴地区的危险。这条建议被汉武帝欣然采纳,并在历经挫折后终获成功,正式打通了通往缅甸、印度的通道,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由于它的开辟早于北方丝绸之路,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同时还是中国西南与西欧、非洲、南亚诸国交通线中最短的一条线路。
两千多年后,在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崃,人们依然能够见到这条古道的遗址,清幽的山林里,布满苔藓的“五尺道”在一片苍翠中蜿蜒,两旁用鹅卵石堆砌成约半人高的墙,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宽敞的交汇处,供马帮在这里休息、相互避让。而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平乐古镇,当年更是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而存在……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这里,两岸古木参天,民居密集,一派田园诗画般的风光。尽管浩浩荡荡的马队早已远去,但站在青石铺成的街道上,依然不难想象当年的繁盛景象。
和北方丝绸之路一样,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这条古老国际通道的东线由四川经贵州、广西、广东至南海,古称“牂牁道”,或“夜郎道”,连通的是同时期开辟的另一条贯通东西方的伟大国际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其航线从北部湾出发,可直抵印度半岛南部。而西线,也就是久负盛名的“蜀身毒道”,驮着蜀地特产的马队从成都出发,经这一路线越过川西平原,由西昌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越过高黎贡山后,经腾冲抵达印度阿萨姆邦。由于四川是当时中国丝绸的主要原产地,沿此路向外运输的大宗商品仍然是丝绸,故南方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
在南方丝绸之路开辟近千年后,唐宋时期,随着茶饮大量传播至西域、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及吐蕃藏区,西南商道开始更多以茶叶、马匹等贸易为主。来自藏区和川、滇边地的马帮,在高山深谷间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在西南地区又形成了另一条以茶马贸易为代表性的商道,这就是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由川、滇两省分别自东向西穿过横断山脉入藏,最后再抵达尼泊尔、印度境内。
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这三条盘桓于苍茫山水间的古道,共同构成了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路网。
它们既是民间商道,又是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的文化通道。它们连接起中原和边疆,沟通了中国和南洋及至整个西域。它们让生长在内陆地区的中国人,得以跨越崇山峻岭的阻隔,最终进入浩瀚的大洋,与印度、埃及、欧洲等古老文明握手,也让四川和云南这样的内陆省区成为中国最早的“开放”前沿。在这三条古道之上,多地域、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从未停止过,随着贸易的往来,巴蜀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印缅文化等类型迥异的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在适应中沉淀,直至形成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浑然一体的局面,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内陆到海洋,从历史到现实,时光跨越两千余年,马帮的驮铃声早已远去,鹅卵石铺就的五尺山道也早已被各种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海空航线所取代,然而,这三条古道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和开拓精神却从未消逝,并且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走故道,访古寻今,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三条古老的国际贸易和文化大通道已经被赋予了新世纪的时代内涵,正在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三条人文古道一定会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姚鹏 周玉林 许真学 王长路 高峰 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