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12/201612037152a73ce9464fa798de1f5839b9bd31.jpg
寄语女性我向全国的妇女姐妹们问好,我认为,妇女要自信、自立、自强、自爱。我们要相信党、依靠党,一定要遵照习总书记的要求,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12/03/033935.html

等待处理…

电影《柳堡的故事》女主人公扮演者

陶玉玲:永远绽放的“军中绿花”

2016/12/3

寄语女性

我向全国的妇女姐妹们问好,我认为,妇女要自信、自立、自强、自爱。

我们要相信党、依靠党,一定要遵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从严治党。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认真学习党章,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只有党员做好了,才会得到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上好日子。

在现在的社会中,女同志非常不易,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实现平衡,因此男同志要爱护女同志,一起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军人,我们要向空军的女战友、英雄余旭学习,她那么年轻为国捐躯,这是我们军人的榜样,我们军人就要有余旭这样中国军人的血性。

在我心目中,文艺作品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比如《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等文艺作品,让我时刻提醒自己:与这些革命前辈相比,我们所遇到的这些困难不算什么。人生的道路都是很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坚强。我得了三次癌症,这当然很可怕,但现在我觉得我活得很好。正因为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遇到什么问题你都会坚强勇敢地去对待。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韩亚聪 徐旭

来到陶玉玲家里的人,总会被墙角桌子上的一座座奖杯所吸引,这些奖杯沉淀着这位军中老艺术家的酸甜苦辣,也是她艺术人生的缩影。

从14岁进入军队院校学习戏剧到初登荧屏红遍大江南北,从“文革”时的下放工厂到初到北京时的濒临失业,从20多年的抗癌路到永不间断的公益参与……陶玉玲说,她是在用梦想点亮生活。而“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她挂在嘴边的人生誓言,也是她60多年来的不变坚守。

军中绿花

初雪后的北京,天朗气清,寒气逼人,而陶玉玲的笑容总能给人温暖的力量。

在陶玉玲的家里,客厅一角的不显眼处,一座座奖杯静静地摆放着,与奖杯相互映衬的是墙上相框里的一张张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珍贵照片,这是她一生戏剧事业美好瞬间的凝结。

时光回溯到67年前。1949年,陶玉玲还是从未离开过家乡的14岁小女孩,这一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说服父母后毅然从江苏镇江老家来到南京,考入华东军政大学戏剧队学习。

从常熟步行到苏州再到无锡,陶玉玲和同学们的第一课就是行军。“走得脚上全是泡,路上就在庙里铺着芦席睡觉。”陶玉玲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那段艰苦的岁月不仅给她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也铸就了她坚强的军人性格。

开学典礼上,陈毅元帅“为人民服务”的报告让陶玉玲至今难忘,“他的报告给我们打下了很好的世界观,就是你当兵为了什么,吃苦为了什么,是为人民。”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为人民服务”也成为她的人生誓言。

同男兵一样,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打绑腿、跑步、训练,陶玉玲和其他女兵毫不逊色。之后,她被分到文艺系开始了系统学习演员自我修养,并开始排练小品、话剧。

1952年毕业后,陶玉玲被分配到了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也就是南京前线话剧团和歌舞团的前身。

“前线话剧团,就是要到战斗最前线去演出、慰问身处战争中的战士和伤病员们。”陶玉玲说,每次去演出都是6辆大卡车,其中4辆卡车装的是布景、灯光,2辆卡车坐的是工作人员。“你想目标多大啊?每辆卡车上都布满了伪装,车前车后各有一个防空哨,当敌机从上空飞过时,大家都要趴下注意隐蔽。”

就在危险重重的环境下,陶玉玲参演了《东海最前线》《她的朋友们》等话剧,在文工团崭露头角。

艺术人生

1956年,一个机会让陶玉玲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那一年,电影《柳堡的故事》准备开拍,编剧胡石言曾经在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工作过,他看过陶玉玲演的话剧,觉得她演“二妹子”很适合,所以就向导演王苹推荐了陶玉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电影用一年时间终于拍摄完成。

《柳堡的故事》放映后,“二妹子”纯情甜美的微笑成为那个时代青春偶像的象征,第一次走上银幕的陶玉玲也成了人人喜爱的明星。这部电影不仅影响了陶玉玲的一生,对中国电影事业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电影一百周年的时候,这部影片被选为“百部优秀影片”。

20世纪60年代初,她又参演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并在其中扮演春妮。《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演出非常轰动,整个剧团还被邀请到北京,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剧团成员受到了他们的亲切接见。

就在陶玉玲的事业顺风顺水时,“文革”来了,她被下放到南通晶体管厂,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陶玉玲说,她当时觉得自己以后不可能再演戏了。但幸运的是,在参加了南通话剧团在江苏省的汇演后,她又被调回前线话剧团。

1978年,为了结束与身在总政文化部的丈夫黄国林和子女的两地分居,已经是前线话剧团演员队长的陶玉玲来到了北京。一时间,她也从南京的“鸡头”变成了北京的“凤尾”,遇到了无戏可演的尴尬境地。

正在迷茫之时,陶玉玲接到了严寄洲导演的邀请,要她参演电影《三个失踪的人》。虽然在剧中她只有一个短暂的“切面条”的镜头,但她精湛的演技得到了肯定。此后,她接连参演了《二泉映月》《如意》《明姑娘》《没有航标的河流》《任长霞》等影片的拍摄,同时,她还参加了《共和国往事》《上将许世友》等电视剧的拍摄。在艺术表演的道路上,陶玉玲开启了新的征程。

抗癌斗士

“要拼搏求生,不能坐以待毙,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陶玉玲日记中的话。

1993年11月,一次体检,让正在拍摄电视剧《蹚过男人河的女人》的陶玉玲抱憾离开剧组——她被查出口腔上颚有恶性肿瘤,是癌症,必须住院。从此,陶玉玲开始了20多年的漫漫抗癌路。

“当时,医生建议从面部切开做手术,但这样意味着要毁容甚至摘除眼睛,如果做了,那还怎么演戏?”陶玉玲告诉记者,也许是做演员的本能,在她的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意愿:不要从面部切开做手术,不能毁容。

根据她的意愿,医生为她实施了口腔内的手术,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手术后的一个多月,陶玉玲无法说话无法进食,口腔几乎丧失全部基本功能,她只好通过书写的方式与人交流,也从此开始以日记记录这段难忘的生命历程。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癌,绝不能坐以待毙,一定要战胜。要有坚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配合治疗。”

2011年,陶玉玲又被检查出了肺癌,摘除肿瘤的七天后她就出院了,后来她又患上有机体细胞癌,但也化险为夷。三次患癌、抗癌,陶玉玲乐观依旧,她积极治疗、配合吃中药,并坚持做“吸吸呼”有氧健身操,“我是凭借着党员的坚强精神一次次闯过鬼门关的。”陶玉玲说。同时,她说:“我要感谢所有医务人员,感谢我所在的总政第二干休所,虽然我们离休了,但组织上及时向我们传达文件,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能在这里愉快地安度晚年。还有老伴、女儿黄珊、女婿黄晖对我的照顾,真的是家和万事兴。”

20多年抗癌路,陶玉玲带着她的“吸吸呼”健身操和药罐子,参加了一部部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死神早已被她远远地甩开。在今年的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陶玉玲又获得了终生成就电影艺术家的称号。

公益奶奶

陶玉玲不仅爱戏剧,多年来,“公益”也成为她的人生关键词。

20多年前,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打算在每年的中秋和春节,组织一批文艺工作者慰问狱警、看望失足青少年,陶玉玲毫不犹豫地参加了。1999年,她又成为北京市关心青少年协会的副会长,参加各类关心下一代的爱心活动。

陶玉玲和其他艺术家与失足青少年围着圆桌坐在一起,就像与自己的亲人一样,促膝交谈,鼓励他们弃旧图新,认真改造。“我们文艺工作者常去看望他们,所起到的作用可能很微小,但他们会觉得社会没有放弃他们,还有人在关心他们,这点对他们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有作用的。”

陶玉玲参加的公益活动数不胜数。除了关心失足青少年,这位82岁的“公益奶奶”还给春蕾学校送慰问品。只要身体允许,她还参加赈灾义演活动,到高原、到边关去慰问守卫边防的战士,奉献爱心。

上篇:没有了
下篇:江苏连云港:老兵退伍 警营惜别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