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11/20161120aa043ab62fd1452eadb240d9f69b6919.jpg
“摩洛哥很多东西都很小,例如每天喝的茶和咖啡都是小杯的,而且还不满杯;啤酒瓶只有各国惯见的脾酒瓶的1/3;点心都是一小点大…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11/20/033506.html

等待处理…

走近摩洛哥

2016/11/20

“摩洛哥很多东西都很小,例如每天喝的茶和咖啡都是小杯的,而且还不满杯;啤酒瓶只有各国惯见的脾酒瓶的1/3;点心都是一小点大……。也许,他们不提倡奢侈享受。”

□ 鲁鸣 文/摄

摩洛哥在非洲西北端,西濒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守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它素有“北非花园”美称,拥有引人入胜的古迹、现代化都市和撒哈拉沙漠风情等缤纷万千的景致。

这次所走行程,远及撒哈拉大沙漠和偏僻的高原,在撒哈拉沙漠露营,在农户家过夜,让我大有走进了摩洛哥的感觉。

露营撒哈拉沙漠

这次摩洛哥之行,最精彩的风景莫过于撒哈拉沙漠。对于中国人,“撒哈拉沙漠”这个地理名词变得熟谙,是因为当年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中国人心里不但美丽,而且浪漫多情。

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北非,面积约94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我向来很喜欢沙漠。美国的Great Sand Dunes和White Sand Dunes沙漠,我都去过。带我们进入撒哈拉沙漠的两位摩洛哥向导长得英俊黝黑,其中一位能用5种外国语和游客交谈,却从未离开过撒哈拉。我们把行李储存在一个小店,只带随身小包和水,坐上骆驼出发了。

撒哈拉沙漠景色的确迷人。一望无际的沙丘,如大海浪花。当地向导头盘头巾,身着蓝袍随风飘逸,在金色的沙漠里带路,款款而行,十分潇洒。我能想象,三毛在此堕入情网,天经地义,顺理成章。我的台湾友人说,三毛的撒哈拉爱情故事是虚构的。我想,如果三毛能虚构出令少男少女们激动不已、洒落无数眼泪的那个故事,实在是因为撒哈拉沙漠的广阔美丽。它的大气回肠,它的清新圣洁,它的阳刚明媚,真是诗情画意!我们一行都很激动,但都很少说话,非要说话时轻声细语,不愿破坏沙漠的宁静。

向导给我们在沙漠里安排了露营地。我迫不及待爬上高处,敞开胸怀,眺望这向往已久的大自然,心旷神怡。远处,两队骆驼载客而来,太阳正撒满晚霞,红透西边,撒哈拉成了桔色的世界。一个美丽惊人的摩洛哥少女走在我的身边。征得同意,我赶紧按下快门,拍了她两张照。

晚餐,是向导煮的摩洛哥名菜“Tajine”,由羊肉、红萝卜和土豆用高压锅炖煮,香味诱人,但没有叉勺,大家手拿面包沾着吃。

天黑了,星月闪烁,给沙漠增添了神秘的气氛。凉意渐起,白日里的炎热一扫而光。然而,帐篷里热气未散,我们都睡在帐篷外厚厚地毯上。下半夜,沙漠气温下降,我不得不爬起来穿上牛仔裤和长袖衣再睡下。

第二天早上,我再次爬上沙丘,仰望旭日从东方缓缓升起。它宛若巨大的火球,把撒哈拉照亮。沙漠开始热了。这又是一个美妙宁静的早晨。

摩洛哥人都认识成龙

摩洛哥人非常喜欢可口可乐,即便是在偏僻的高原山里也能喝到它。住进第一家旅馆,老板听说我从纽约来,马上说:“纽约好!纽约就是好!”.

每到一处,总有人误认我是日本人,主动向我打招呼“萨约那拉”。起初我很耐心地解释我不是日本人,可是对方常常听不懂英文。后来我发现,摩洛哥人包括山里的农民都知道成龙,街上甚至有他的画像卖。于是,人们再用日语向我打招呼时,我干脆只回答:“I am Jackie Chen!”,他们就知道我是中国人,马上乐了,比手划拳,模仿成龙的武打动作。我真没想到成龙在这个非洲阿拉伯国家也这么鼎鼎大名。

摩洛哥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在何处,饭店还是农家,摩洛哥人都会请客人喝薄荷茶。它是摩洛哥文化传统之一。我喜爱这带甜味的薄荷茶,欲罢不休。我想,回到纽约后我要继续喝它。

找来配方,才知它是由中国绿茶加上摩洛哥薄荷叶泡制而成。因此只要摩洛哥人保持这文化传统,摩洛哥和中国来往就不会中断。

有趣的是,我在摩洛哥中部小城见到一个中国商店。这是我在整个摩洛哥见到的唯一中国店。主人却是我的广西老乡。他到那里做买卖已有两年了,从没碰到华人,见到我,他万分激动,一再要做几个中国菜请我吃饭。可惜我见到他时正要跟随旅行团离开那里,只和他聊了10分钟。否则听听他一人在摩洛哥创业的故事,一定很有意思。他在跟当地人交往中已学会了阿拉伯语。但愿他成为商业上的一个成龙。

城市的色彩

摩洛哥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我在摩洛哥待了17天,去了6个城市。

卡萨布兰卡,因建筑几乎都为白色,被称之“白色城堡”,是摩洛哥最大的城市,人口360万,其名气来自好莱坞电影《北非谍影》(Casablanca)。可惜,名不其实。往日繁荣已成泡影。欧洲殖民者留下众多的西洋建筑,长年没整修,显得破旧,贫民区不少。最令人注目的是1993年落成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座落在大西洋海岸,通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达200米,是仅次于麦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兹哈尔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设备之先进在伊斯兰世界首屈一指。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城市,是马拉喀什(Marrakesh)、艾萨瓦拉(Essaouira)、首都拉巴特(Rabat)和古都非斯(Fes)。马拉喀什是摩洛哥最现代化的城市,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摩洛哥人很懂色彩的效果。相对卡萨布兰卡的白色建筑,马拉喀什所有主要建筑都是泥红色的,故称“红城”。我喜爱这城市,倒不是因为它最现代化,而是它建筑风格多异,极有特点,没有摩天大楼。

摩洛哥的夏天很热,头几天我每天要冲几次冷水澡。独有艾萨瓦拉每天都有风,很凉爽,早晚还得穿长袖长裤,是避暑佳处,很多欧洲人在那里度假。

首都拉巴特景色迷人,乌达亚城堡、哈桑清真寺遗址以及拉巴特王宫等著名景点都位于这里。非斯是摩洛哥第一个王朝的开国之都,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全世界第一所大学诞生在此。

摩洛哥城市普遍都不大,走路观赏就行。但为省掉找路的时间,我们通常坐出租车。所有城市都以Medina(非欧化的部分)为商业中心,里面样样都有,从吃到穿,从工艺品到理发和修钟表,如同今日现代的Mall。

路边咖啡店满城都是,坐客几乎都是男人,这是摩洛哥城市的一大景观。这些咖啡店和高级饭店不同的是,咖啡和薄荷茶都很便宜,一般市民都跑到那里聊天会友。

摩洛哥失业率高达19%。白天也能看到不少男人坐在那里。晚上则是满座为患。女人在那里则是作为男人的同伴而去的,故极少见。同行的Ann抱不平:“这些男人在这里没完没了地喝咖啡聊天,他们的老婆却在家看孩子做家务,太不公平了。”

这里流行“小一号”

我在摩洛哥大部分交通是坐旅行团的面包车,一路上去了不少农庄。我们不但在山里旅店住了几夜,还在农民家住了一夜,让我有机会了解最底层的摩洛哥农民的生活。非洲之穷,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土地的贫瘠。这种地理对文化经济的影响很大。在摩洛哥荒凉的高原上行走,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有一天晚上,我们到一个农民家里吃饭。这家人相当富裕,因为其村庄是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游客很多,因而收入颇盛。晚餐后,主人带我们参观他的家。房子是新的,很大,三层,还有很大的楼顶阳台,能观赏到整个山庄。即使按美国标准,这房子也算是大的。可是几个孩子却睡在露天院子里,没有蚊帐,孩子哇哇哭。让我不甚理解的是,这么大的房子洗澡间却很小,其门很矮,我不得不弯腰进去看。

后来我发现,这是习惯。摩洛哥很多东西都很小,例如每天喝的茶和咖啡都是小杯的,而且还不满杯;啤酒瓶只有各国惯见的脾酒瓶的1/3;点心都是一小点大。也许,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提倡奢侈享受。

回到纽约后,脑子里满是非洲荒原,撒哈拉沙漠,阿拉伯风情,摩洛哥的薄荷茶……。我特意借了电影DVD《走出非洲》和其原著来看,看得心潮起伏。虽然,那部电影早在20年前就看过了。可是,从摩洛哥归来再解读它,意义已不同从前。年轻时观赏更多的是它的浪漫情节,如今我更注重它所表现的非洲的神秘、原始和美。

上篇:没有了
下篇:家有“蕾丝薰衣草”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