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女大学生微博整体印象来看,有关女大学生的微博和新闻中负面性内容占了绝大多数。本文作者认为,女大学生“微博印象”污名化的成因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的商业化、女大学生的集体失语、媒介的社会偏见和大众的认知偏见、浮躁的社会心态愈发明显。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了“微时代”下女大学生正面形象的重构措施。
■ 萧子扬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的覆盖面和辐射能力也在进一步强化,中国网民数量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率也步入了一个新时代。因此,互联网逐步嵌入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它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作为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女大学生常常和“被包养”“被骗”“失联”“就业难”等词汇同时出现在新闻媒体中。笔者认为,她们的网络形象正在发生着异化,这一现象必然对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女大学生的整体微博印象:负面居多
微博印象是新浪微博2015年底推出的一个功能,它汇集了查询词在新浪微博中的热议程度和相关词汇,通过这一功能可以快速获取该词的相关信息,并进一步了解该词汇的热议点和讨论点,而且其具有“实时印象”和“整体印象”等功能。本文通过在新浪微博APP,以“女大学生”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再通过点击下方的印象选项得出女大学生的完整微博印象。这里重点讨论女大学生的整体微博印象,具体情况如下:
微博中有关女大学生的新闻主要和“悲剧”“被害”“失踪”“猥亵”“安全”“就业”“毕业”“夜总会”“宿舍”等词汇共同出现。通过微博整体印象的相关功能,我们可以知道上述词汇所反映的主要新闻有:“女大学生”+“猥亵”:《女大学生失恋 列车上轻信算命被猥亵》;“女大学生”+“被害”:《朝阳女大学生元宵节被害 警方全力缉凶》;“女大学生”+“宿舍”:《女大学生宿舍产子 病重伤亡》;“女大学生”+“毕业”:《8名女大学生拍毕业照 与上百本证书合影》;“女大学生”+“就业”:《“全面二孩”会不会加剧女大学生就业难》。
从女大学生微博整体印象来看,有关女大学生的微博和新闻中负面性内容占了绝大多数,可以看出,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微博中被“污名化”,她们的网络形象以负面出现的居多。进一步梳理,我们会发现,蒙昧、容易失联、弱势、就业难、虚荣等成了微博印象中女大学生主要的负面网络形象。而对于女大学生的正面报道,也只是体现她们作为女性特有的靓丽和部分学生的自强不息,而且负面内容远远多于正面、中性的内容。
女大学生“微博印象”污名化的四点成因及重构措施
探究女大学生正面网络形象是如何被解构、负面网络形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是女性学、社会学等学科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女大学生“微博印象”污名化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网络媒体的商业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我们而言是利弊共存的,一方面市场经济使得网络媒体愈加活跃、富有生机,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给网络媒体镀上了商业化的色彩。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为了盈利,为了点击率,刻意降低文章品质,用各种新奇、刺激的标题和图片来吸引网民眼球。也正因为如此,女大学生这一群体被网络媒体“妖魔化”,甚至成为商业化网络时代的牺牲品和受害者。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许多新闻都被冠以“女大学生”字样,并经过媒体的渲染和传播,其形象被脸谱化、片面化。
——女大学生的集体失语
“话语即是权力,权力通过话语而在文化机制中起作用”,福柯如是说,换句话说,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其实就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表达。长期以来,传统文化中蕴含一种男权主义,女大学生缺乏话语权,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表现得愈加明显,她们缺乏一个表达诉求的平台。而且发生在女大学生身边的个别事件因与男性霸权的某些欲望相关,被媒体话语权操纵,刻意渲染,甚至是歪曲事实。尽管我们看到,还是有少部分媒体在为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名,但是确实有点杯水车薪的味道。而且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体发挥的作用和功能越来越大,因此,女大学生集体失语、集体污名化的情况愈加严重。
——媒介的社会偏见和大众的认知偏见
社会学的社会刻板印象理论认为,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被改变。由于社会大众对于女大学生这一类群体本身就存在一些认知偏见,而且如果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和网络媒体的社会偏见有一定相关的时候,就会扩展为整个群体的认知偏见。很多时候,网络媒体会以旁观者的心态去关注女大学生群体,时刻关注着女大学生群体的举动,试图寻找一些新奇、刺激的话题。而且,由于网络媒体强大的影响力,女大学生群体的一些问题被强行放大。经过媒体的渲染、传播,加之一些固化的价值偏向,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偏见、误解也就愈来愈深。
——浮躁的社会心态愈发明显
如前所言,市场经济也给网络媒体镀上了商业化的色彩。其实,网络媒体的商业化背后是浮躁的社会心态在作祟。所谓社会心态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群体中所弥漫的态度和情绪。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心态逐渐成了这个时代普通民众的集体心理,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网民群体和网络传播媒介也愈发浮躁,对于女大学生的新闻戴上了“有色眼镜”,这种偏激的、不良的社会心态尚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因此,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应该重视浮躁的社会心态对当前网络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并积极探讨矫正机制。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微时代”下的女大学生正面形象的重构措施应当包括以下四点:第一,网络媒体要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对女大学生群体客观公正报道;第二,相关的女性新闻媒体更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女大学生的话语权,为女大学生这一群体发声、出力;第三,我们应该有效地调整公众的价值观,形成一个合理客观的评价机制,对她们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有损于女大学生形象的“恶搞化”“色情化”词汇进行屏蔽,只有这样才能够还女大学生们一个正常的网络形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