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11/20161115049a7f5cbf1d498a819fb80e5bbad289.jpg
《悬浮》 《手雷》 《除非我死了》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中,35架秋千由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11/15/033352.html

等待处理…

悖谬与对抗:莫娜·哈透姆的艺术

2016/11/15

《悬浮》

《手雷》

《除非我死了》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中,35架秋千由天花板垂下,秋千的红色座位上分别是35个不同城市的街景线描图,一位面目清秀的姑娘,将随身携带的一只玩具兔放在一架秋千的座位上,为这组静态的装置增添了些许灵动的元素。这一幕观众主动参与作品“创作”的场景,就发生在不久前上海龙美术馆名为“她们”的国际女性艺术特展上,而这件名为《悬浮》(2011)的装置作品的作者,便是享誉国际艺坛的巴勒斯坦裔英籍艺术家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在这件大型组合装置中,哈透姆秉持了她一以贯之的于静穆和诗意的氛围中呈现矛盾与冲突的个人特点。秋千的排列遵循“另类”准则,相邻的秋千之间均呈斜角,这种微妙的错位正是哈透姆想要表达的观念,那就是世界各地的移民为当代城市所带来的流动感。

哈透姆1952年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父母均为巴勒斯坦裔,1975年在她赴伦敦游历之时,黎巴嫩内战爆发,于是她留在了伦敦,先后就读于伦敦拜恩萧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前身)和伦敦大学史莱德艺术学院。哈透姆的个人创作是从行为艺术和录像起步的,《陌生的身体》(1994)为其此类作品中的代表作。她利用内窥摄像头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探索,以录像的方式将内窥摄像头在其体内的“旅行”记录下来,作品被放在一个很像身体内部结构的展厅里放映,观众好像被“放置”在体内一样,近距离“偷窥”艺术家的身体内部结构。哈透姆以这种激进的方式对普遍意义上的熟悉与陌生提出质疑。此类录像作品很快获得了成功,但哈透姆显然不会拘囿于一种形式,她将创作的触角伸向多种媒介,并逐渐将大型装置作为主要创作手段。

“我乐于使我的作品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以便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解释,艺术不能与新闻学相比,它不能讨论具体问题。”哈透姆的作品通过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使观者的想象力和智力受到激发,从而引起他们精神上的共鸣。她将个人体验与普世认知统一于一体,宁静与精致之中隐含着潜藏的骚动与暴力。

哈透姆常常选取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为作品的基本元素,但却通过规模上的夸张和变异,赋予这些寻常之物以微妙的危险特质,从而对观者造成从视觉到心理上的冲击。例如在《隔离》(1993)中,她选用了一张婴儿床,却在使人感到温馨和安全的小床上加入了钢棍和铁丝,从而否认了日常物品的涵义,并为之注入了危险、伤害等新的内容;《沙发床》(2008)则将厨具刨刀放大,变形为床榻,但其锋利的擦齿却透露出挑衅和威胁。在以水晶、软钢和橡胶制成的《静物:手雷》(2006/2007)中,手雷的形状与缤纷如糖果般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立即联想到战争与和平;而在用极易滚动的玻璃弹珠构成的地图装置中,疆域的边缘则随时可能因一点点外力的作用而改变,哈透姆试图通过这种悖谬而又迷人的隐喻,引导人们对地缘政治进行思考。

哈透姆始终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在《除非我死了》(1988~2002)这一作品中,她以绝不妥协的姿态与鼻子上的玩具持枪士兵对峙,并直接打上了“广告语”,以此表达对权力结构的反抗。

尽管人们喜欢从性别和族裔的角度诠释哈透姆的艺术,但事实上,她不仅跨越了身份、种族的局限,也跨越了政治、文化的界限,其自由的艺术形式和开放的艺术观念进一步扩展了艺术的外延和内涵。

上篇:中国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桃李年华再探芳径
下篇:聚焦性别与发展应重拾女性主义批判传统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