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茹希佳
“你看,这片玉米收起来,我们又多添了一笔收入呢!”江苏淮安涟水县徐集乡季安村村民孙士兰指着一片正待收获的大棚兴奋地向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介绍。
孙士兰之所以如此关注这片大棚的收益,都源于她家流转的6亩多地就在这片大棚里,“我今年62岁,老公66岁了,家里的老太爷将近90岁,身体不好我得照顾,6亩田根本没精力种,但荒着也浪费,没收入。今年,村里流转土地,刚好把我家的地收去,我们三老算是进了‘保险箱’了。”孙士兰喜滋滋地说。
正如孙士兰盘算的,季安村党支部书记袁跃兵证实,流转土地按照每年每亩680元收益归农户,在地里打零工按照每小时50元计酬,“你赶上了好时候,收入不菲啊!”袁跃兵语带羡慕地说。
“都是扶贫队的点子好,不然我们这些没啥劳动能力的老人哪能脱贫奔小康啊!”孙士兰回应道。
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16~2017年,江苏省妇联对接帮扶省定经济薄弱村季安村,“只有精准识贫,才能精准扶贫,带领妇女脱贫。”江苏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队员王晓峰说,“很多贫困户家中都是病人、老人、孩子,不具备种田致富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想法子,把他们的土地流转出去,让他们从土地中稳定获益。”
在王晓峰的多方牵线努力下,今年7月份,季安村成功引进了冬桃紫薯立体种植基地项目,投资达1000万元,第一期就需要流转农户土地500亩,孙士兰成为该项目的首批受益者之一,“未来,村里还可以依托基地打造集生态回归、垂钓采摘、赏花品果、游乐度假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一旦建成,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王晓峰得意地说。
江苏省委为经济薄弱村定下了两年需脱贫的“硬指标”,即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要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非得多管齐下才行。”江苏省委驻涟帮扶工作队队长孙国君感觉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作为队员的王晓峰边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多方寻求资源支持,边依托江苏省妇联及当地妇联的大力支持,在“娘家人”的帮助下,季安村成功举办了厨艺、月嫂、柳编等三类免费培训班,吸引百余名当地妇女加入到培训、拿证的创业就业之路,“没想到,柳编不难学,上午学编底子,下午学编梆子,一两天就掌握编织技巧了,学了就是自己的好处,以后接到订单,坐在家里也能有份收入。”73岁的冯学君自信满满地说。
巾帼农业合作社、儿童公益创投项目、儿童快乐家园……这些在村民们听起来“高大上”的词汇正在变成村民们实实在在的享受和福利。
江苏省妇联主席缪志红带领省妇联干部年内已两次来到季安村看望慰问贫困村民,关心支持村级经济发展,投入20万元建成巾帼广场,并围绕巾帼广场兴建养老中心、农家乐客栈、生活超市等,丰富提升广大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省儿基会支持村留守儿童项目10万元;协调省交通厅支持村级道路建设50万元;正在筹建中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将为村级经济带来每年8万元的稳定收益,一个崭新的贫困村脱贫路线图清晰可见,“这场脱贫战,我们肯定能打赢。”站在巾帼广场平坦的水泥地上,村民们的笑容格外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