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女童问题既是儿童问题,也是男女平等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议题。值此10月11日“国际女童日”之际,《新女学周刊》特邀专家撰文,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主要数据为基础,结合四川凉山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女童需求调查,对西部农村女童的营养和教育状况进行客观分析,以期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关注。
“让孩子笑起来——关爱大龄女童”行动走进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 来源:千龙网
■ 和建花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女童问题,认为女童问题既是儿童问题,也是男女平等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我国具有较庞大的女童人口规模,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0~17岁儿童有2.8亿,占总人口的20.9%,其中女童1.3亿,占儿童总数的46.3%。女童总体中,农村女童所占比例较高,为55.1%。而在农业人口聚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西部,儿童人口占本省总人口的比例也较大,给儿童生存发展和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应该看到,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女童各种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生存发展状况得以不断改善,与男童的性别差距逐步缩小,彰显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成就。2015~2016年国务院先后制定颁布《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为确保困境儿童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及传统“重男轻女”“男孩偏好”思想观念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女童常常容易受到性别、城乡、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因而比其他群体处于更加弱势的环境中。西部农村女童生存发展问题,特别是营养和教育等关键问题值得关注。
西部农村女童营养和教育状况
营养与受教育状况,是衡量儿童生存发展状况的十分重要的指标。以下主要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数据和实地访谈调查结果,揭示我国西部农村女童及其子群体如留守、少数民族女童等在营养和教育方面的一些状况和特征。
——营养状况
2012年卫生部《中国 0~6 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状况持续减少,城市儿童平均生长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同龄儿童平均水平。但同时,儿童营养状况城乡和地区差异显著,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儿童营养中,蛋白质营养非常关键。有研究指出,一些农村地区女童在营养获取特别是肉蛋等获取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
西部农村女童蛋类、奶制品和肉/鱼类营养物质的可获得比例分别为81.3%、64.9%、67.5%,略低于西部农村男童,并低于西部城镇女童13.5、27.2、20.9个百分点。与京津沪农村女童的差距较大,在奶制品上超过30个百分点,肉/鱼类上超过26个百分点。
西部农村留守女童三类营养可获得比例分别为76.2%、54.6%、65.6%,低于西部农村留守男童4至7个百分点,并分别低于中部农村留守女童15.3、12.1、11.8个百分点。此外,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女童蛋类可获得比例为71.9%,比中部、东部农村少数民族女童均低约18个百分点。奶制品可获得比例较低,为55.7%,比西部农村汉族女童低约14个百分点,并比其他三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童低约20个百分点。
笔者曾于2015年赴四川凉山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进行女童需求调查,发现当家庭经济资源有限、营养物质匮乏时,农村贫困家庭存在将有限的营养物质资源优先供给男童的情况。入户访谈调查中,感受较深的是当地女童较差的营养状况。肉食是奢侈品,通常几天或者一周才能吃到,鸡蛋同样是稀缺品,养鸡较少或鸡蛋主要拿去卖以换取其他生活用品。菜的种类也较少,有的地方主要食物只有土豆、玉米和荞麦。观察发现,大凉山地区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相比,普遍身材较为瘦小,女童初潮年龄也比城市女童要晚一两年甚至更长,这可能也与营养缺乏有关。
——教育状况
受教育状况是衡量儿童生存发展的关键指标,儿童在校率则是受教育状况的主要衡量指标。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女童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农村女童下降速度显著快于城镇。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
西部农村女童与西部城镇女童的在校比例从13岁开始有所分化,16岁时西部农村女童在校率已降为77.5%,17岁更是降至62.5%,而此时西部城镇女童则都还维持在90%以上,二者相差了18.6和29.7个百分点,明显拉开了距离。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女童的在校比例在性别差距上实现了一定突破,西部农村女童随着年龄增长在校比例的下降幅度低于西部农村男童,女童16岁和17岁两个年龄段的在校比例均高出了男童约5个百分点。西部农村留守女童10-17周岁每个年龄段在校比例均高于同地区农村留守男童,并高于同地区非留守男女童,说明农村留守女童的父母在外打工带来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女童受教育机会。
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女童在校比例为85.3%,比西部农村汉族女童低了9.5个百分点,并低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女童。
笔者在四川凉山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进行女童需求调查中发现,在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物质匮乏、社会保障水平较低,而同时家族势力较强、传宗接代意识强、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观念扎根于心的传统社会,妇女和女童的家庭、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女童的受教育机会,可能因为贫困、需要照顾弟妹、家里需要劳动力、应该结婚等原因而被剥夺。访谈调查中,女童的故事各不相同,但都能从中透出性别、少数民族、贫困等多重因素所带给她们的影响,其中,性别弱势主线鲜明。
相关思考与政策建议
上述调查研究结果反映出性别因素镶嵌和叠加在其他因素中,给西部农村女童的生存发展带来多重弱势。西部农村女童在营养和受教育状况的改善方面有迫切需求,应持续引起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注。根据研究结果,提供以下政策建议:
——改善西部农村儿童营养和生存条件
发展地方经济,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特别是儿童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儿童扶贫力度,把儿童扶贫纳入国家反贫困总体战略,继续精准扶贫。扶贫中关注儿童、关注性别,并关注有多重弱势的困境女童。
——提升教育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增加女童受教育机会
国家和政府继续加大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并在相关政策措施中加入性别关切。
重点关注西部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适龄女童小学入学和处于小升初、初升高阶段的女童,帮助她们降低关键年龄阶段的失学风险。
针对不同辍学原因,对症下药。针对女童因贫失学比例较高的特点,应尽可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针对早婚女童多因订婚或结婚失学的特点,应加大对家长和女童的宣传教育。
——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倡导
对地方政府和农村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学校师生、农村家长,加强形式多样的男女平等宣传教育。媒体继续加大性别平等理念宣传,强化全社会儿童优先和男女平等意识。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妇女研究室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