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队后的“红小鬼”追赶队伍。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见习记者 田珊檑/摄)
七十八岁的朱家胜老人一眼认出刘志丹等革命烈士。(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见习记者 田珊檑/摄)
观众在参观油画《两河口会议》(右)。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杨睿/摄)
观众正在参观长征路上部分女红军的照片。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杨睿/摄)
一名观众用手机拍摄油画《飞夺泸定桥》。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杨睿/摄)
展览中展出的红军雕塑。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杨睿/摄)
80年前,一支红色铁军在中国大地上谱写了一首旷古未有的英雄史诗。为了挽救革命危机,这支红色队伍跨越滔滔河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上百万敌军,最后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唱响了气吞山河的人间赞歌。80年后,“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于9月23日上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以此纪念这段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光耀千秋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侧记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见习记者 田珊檑
金色的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一行秉着缅怀、敬仰之情参观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
早上9点,展厅外便排满了队伍,来自人社部、国土资源部、华北科技学院、各军区部队等单位的参观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分批次整齐地进入展厅参展。
“长征艰险终胜利,围追堵截空设计。三军会宁庆会师,红军奇迹世赞誉。”
展厅里,81岁高龄的老兵吴忠国精神矍铄,在留言册上创作了这首诗。
吴忠国曾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担任13军117团副团长。他的大女儿17岁便去西藏参军。起初,由于缺氧以及条件艰苦,他的大女儿身体出现不适。吴忠国给女儿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过程,用长征精神激励女儿。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了解长征的历史应是一种责任,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吃苦耐劳,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吴忠国说。
展厅的另一边,78岁的老人朱家胜在抗日标语前站立良久,老人出生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抗日可以说是他童年时期挥之不去的记忆。如今已花白头发的老人戴着眼镜,眯着眼睛专注地看着墙上的标语,一字一句念道:“日本帝国主义已占去东北三省,现在又来吞没全中国!红军一心要打日本帝国主义!”刚念完,朱家胜早已湿了眼眶。
曾患过脑血栓的朱家胜,说话、行动有些不便。而早上7点半,朱家胜独自一人乘坐一小时公交车,来参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近期,为了方便管理,展厅上午一般只接待团体参展,下午可接待散客。朱家胜的坚持感动了在场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朱家胜进入了展厅。
朱家胜告诉记者,能够抗日胜利,红军功不可没!他说,他原名并不叫“朱家胜”。在他的童年时期,经常会偷偷和小伙伴拿石头扔向日本人,日本投降的那一天,整个街道的人都在欢呼,多年后,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他便有了现在的名字。
经过“川陕苏区创建发展”展示区时,尽管朱家胜看不清图文介绍中的小字部分,但从照片上,他便一眼认出了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他指着图片上的革命将领,竖起了大拇指。
展览馆里,还有大量来自国家部委的公职人员。人社部的马博文是一名年轻的预备党员,她通过展厅内的电子设备,点开了“长征的原因”“长征的胜利”等链接,在线学习了关于长征的历史知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马博文十分推崇林则徐的言论。她认为,红军精神是一种“热爱祖国,矢志不渝”的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余海涛是与50名同事一起前来参观的,他们来自国土资源部。
光秃秃的铁索,枪林弹雨场景的真实再现、艰难爬行的红军战士,当看到仿真模拟的“飞夺泸定桥”的场景时,感动、震撼便成为余海涛此刻的心情。余海涛告诉记者,整个展览通过实物还原历史场景,把感性认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让人身临其境。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同时拥有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长征给我的启示。” 余海涛说。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展厅里,这条标语尤为显眼。红军后代何瑞利默念了几遍后告诉记者,她的父亲何自新100岁诞辰即将到来,尽管父亲已经离世,但何瑞利兄弟姐妹7人打算全家一起从四川广元出发,重走父亲走过的长征路,以此缅怀父亲,并将长征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我会给儿女们讲他们外祖父的故事,希望他们能走好新的长征路。”
展厅内的每一幅图,何瑞利都看得十分仔细,并拍了好多照片,传到了家族微信群。
“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走好新的长征路,使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在观众的一片掌声中,历史回顾告一段落,长征精神早已如春风细雨般滋润了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
展览5大看点精彩纷呈
内容全面权威。展览涵盖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的长征历程,既宣传红军主力的历史作用,又安排专题和单元反映陕甘边根据地政府和南方八省游击队的重要贡献,不仅充分展示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还生动展现普通官兵的革命精神和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
主体脉络清晰。展览内容编排以时间为顺序,以重要战役战斗、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主体,包含前厅、序厅、前言、结束语和6个主体部分:一是“战略转移踏征程”,主要反映苏区创建斗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二是“伟大转折定航向”,主要反映中央红军坚持与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斗争,召开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三是“浴血奋战勇向前”,集中反映在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高超军事指挥艺术指挥下,各路红军取得一个又一个战役战斗的胜利;四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形象展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突出展示红军将士坚如磐石的革命理想信念;五是“胜利会师开新局”,主要展示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六是“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弘扬长征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至1936年10月,会宁、将台堡会师。整个展厅详细展示了红军长征中的每一次战役。“一渡赤水,寻求主动;二渡赤水,避实击虚;三渡赤水,调敌西进;四渡赤水,跳出合围。”展厅里记录了四渡赤水的详细过程。1935年1月至3月,毛泽东等指挥红军把走与打结合起来, 率3万多红军在敌40万重兵集团之间穿插迂回,突破层层封锁,跳出了敌军包围圈,成为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史料文物丰富。这次展览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展线总长约260米,共展出各种图片275幅,文物252件,艺术品45件,新创作油画雕塑等5件。红军长征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红军战士过草地吃剩的半截皮带、泸定桥的铁索等一批珍贵文物集中展出。
展厅里的玻璃罩内,存放着一条失去一截的皮带,皮带的上端刻着“长征记”三个字,另一侧落款为“周广才”,皮带上的字迹已经斑驳,钻孔也已变得大小不一。这条皮带由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在战斗中缴获。进入草地后,干粮、野菜都吃完了,战士们便开始吃皮带。周广才非常珍惜自己缴获的皮带,当皮带被吃了一截后,估摸着就要走出草地了,他哭着恳求战友“不吃了,同志们,留着做个纪念吧,我们带它去见毛主席。”就这样,这条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带留存了下来。为铭记那段难忘的岁月,周广才一直珍藏着这条皮带,还在上面烫了“长征记”三个字。
艺术感染力强。展览综合运用主题雕塑、大型景观、油画插画和音视频、组合照等形式,以及大量历史图片和珍贵文物,精心遴选“七根火柴”“金色鱼钩”等30个经典长征故事,生动展现了红军将士“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坚定信念和英雄气概。
其中油画《追赶红军(理想之歌)》,讲述的是几个红军小战士因书写标语掉队,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后追赶上部队的故事。长征中的“红小鬼”并不少见,他们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整个长征路。在“红小鬼”的画像前,何瑞利讲述着自己父亲何自新参加长征的故事。她的父亲很小就参加红军,从四川广元苍溪县出发,当时因为太穷,吃不饱饭,参加红军便成为当时“红小鬼”们新的希望。在长征的途中,年幼的何自新不小心掉队,夜晚躲在木板桥下时,被敌军从桥上刺了几刀,也就有了脖子上深深的刀疤。凭着顽强的毅力,何自新最终走完了长征。
主题景观如临其境。展览精心设计了“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5处大型主题景观,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比如,“过雪山草地”主题景观,不仅实景设置了雪山、草地,还运用声、光等手段营造了寒风呼啸、雪花漫天的天气效果。此外,每个主题景观标牌上还印制了对应的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能看到翔实的图文介绍。
(田珊檑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