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9/m20160918d146c4c32bff4391a45071f65e115b6d.jpg
□ 斯玉 甘肃康乐县“母亲砍杀4子女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舆论焦点或者说该事件疑点之一是,当地政府核销杨家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9/18/031690.html

等待处理…

贫困户识别,应更细致更精准

2016/9/18

□ 斯玉

甘肃康乐县“母亲砍杀4子女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舆论焦点或者说该事件疑点之一是,当地政府核销杨家的低保待遇和未将其纳入精准扶贫对象,是否公正合理。

从多家媒体报道看,杨改兰家的贫困一目了然:房屋里外破旧不堪,村民反映,他们家日子过得紧巴,“村里没有比他们家更穷的了”。那么,为什么村里191户人家中73户被定为建档贫困户,而杨家却不在其中呢?

据康乐县政府9月9日的通报,2013年,杨家的低保和贫困户申报认定都未能通过群众评议,后经入户调查,杨家当年人均收入为4989.5元,超过了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因而被核销低保户资格,也未被列入建档贫困户。官方似乎言之凿凿,但许多网友觉得当地的相关工作未必做到位。果然,9月16日,康乐县政府再次通报称,当地对扶贫政策的落实不完全到位。基层在贫困户识别和退出过程中有简单化操作的问题,仅用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用村民投票方式决定是否享受低保,没有综合考虑杨家的实际情况,方法简单粗糙,缺少对杨家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虽然此案的部分责任已经明确,相关责任人也被处分,但笔者还想就贫困户识别和认定问题多说几句。

目前,各地低保户和贫困户的识别都要先经过群众评议,这本是防止个别村官暗箱操作的好办法,但也容易产生新的问题,即人缘因素的干扰,经过“亲疏远近”的加成,一些家庭的收入情况有可能变得不太真实,影响低保和贫困户的识别。据媒体报道,“杨家人老实、不爱说话,因而人缘不好”,“全庄全队的人都在告我(杨改兰)”。杨家是否因为人缘不好而未能通过群众评议,还难以确定,但这种民主投票式的群众评议有时也不太可靠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制度安排,群众评议之后还要经过政府工作人员的入户调查,这道程序其实是一种纠错机制,可以纠正群众评议过程中因人缘因素出现的误差,但这个机制也有可能会出问题。如果入户调查人员懒散,工作不细致,只是走走过场,就有可能让群众评议中的误差和错误成为事实。当地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在评定杨家低保和贫困户的工作中是否存在懈怠和失职行为,笔者不敢妄断。不过,现实中这样的事时有发生。

此外,仅以收入为标准识别贫困户很容易脱离实际。一是因为农村居民收入很大部分由经营性收入构成,其中种养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收入波动幅度很大,很难算清楚,基本上只能估算,因此得出的数据会有一定出入;二是收入水平也并不完全反映实际生活水平,有些家庭的收入虽然远远超过了贫困线,但如果要供养大学生、有病人等等,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仍然很贫困。

更精准的方法应该是不仅算农户的收入,还要看其实际和预期开支。近年来,不少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效果就不错。如贵州省威宁县就总结出了“四看识别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活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通过看农户在校生状况等估算其教育支出。借助“四看”法,许多地方的识贫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再好的程序和方法都要人来完成。贫困户的识别、认定能否做到不漏掉一个真贫困户,关键还在村干部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能否以人为怀,秉公办事。康乐县“母亲砍杀4子女事件”是个极端案例,但警钟长鸣,就此提醒一下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在识别、认定贫困户过程中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多做细致工作,防止遗漏和误评,应该不是多余的。

上篇:没有了
下篇:村里有了“扶贫车间”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