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女性的平均收入低于她们的男同事,依旧是个世界性现象。
劳动不分性别,薪酬不论男女。在劳动中获得解放,在工作中赢得尊严,是男女平等题中应有之义。
□ 佟吉清
近日,美国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6年度全球男女演员富豪榜,呈现影视一线大咖们吸金力的变动状况,不仅堪称天文数字的收入令人瞠目,两性薪酬水平的差距之大也引发一片热议。
在这份新鲜出炉的榜单中,收入超过2000万美元的演员,男性数目高达18人,女性仅有4人。蝉联“最赚钱女星” 称号的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其4600万美元的收入在男星榜里只能排到第六位,仅是雄踞“最赚钱男星”榜首的道恩·强森的71%,这位好莱坞动作明星以6450万美元的收入夺魁。对此,有评论惊呼:这一比例甚至低于美国白人女性与白人男性的薪酬比。调查显示,在全美范围内,女性的收入只相当于男性的79%。同样的职业身份,同样的脑体付出,得到的却是相差悬殊的回报,这则消息再次将男女薪酬不平等的议题抛出水面。
同工同酬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美国艺术家霍华德·米勒于1943年创作的“女子铆钉工”海报,在西方世界普及了同工同酬的观念。二战期间,正是那些头扎红手帕,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女性,在男人们赶赴前线的时候,踏上自己昔日无法“染指”的工作岗位,用紧握的拳头和脸上的自信告诉人们:“我们做到了”。而我们对同工同酬的体认,则和有着人大制度“活化石”之称的申纪兰渊源深厚,这位曾经“骑着毛驴去北京”的最老资格的全国人大代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在农社里干活挣工分,“两个妇女不顶一个男人”不公平,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轰动,她所在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也以“中国最早实现同工同酬”的符号,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时至今日,两性在政治参与、经济平等,以及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性别差距在不断缩小,很多国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认同工同酬的重要意义。尽管如此,职场女性的平均收入低于她们的男同事,依旧是个世界性现象,频繁被媒体披露的案例,让这个话题变得“常说常新”。前不久,光辉国际旗下的光辉合益根据33个国家、800多万员工的性别与报酬的对比分析发现,大量见诸报道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收入差距真实存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影响。另有媒体报道,就是性别平等程度令人歆羡的北欧一些国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女职工比男性平均工资略低的问题。
“同酬”的前提是“同工”,貌似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却明里暗里给女性设置了更高的准入门槛。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承担女性的生育成本,在招聘时以各种筛选的理由将其暗算出局。这些为人类繁衍做出贡献的“伟大母亲”,不仅要忍受分娩之痛,还得承担照料婴儿的责任,却在无形中加重了自身在职场上的劣势地位。除了体能上的差别,没有证据显示女性在智力与能力上逊于男性。女生从小学一路问鼎博士学位,在学习成绩上咄咄逼人,组织能力也非同一般,以至于男生沦落到被“拯救”的地步。怪异的是,她们的学业优势并未延续到职业生涯当中,这些“学霸”和“领袖”同样会陷入薪酬不平等的陷阱。正因女性在学业以及工作上的出色表现,才使得有关男女同工同酬的话题更加突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同工同酬除了直接给付的薪金外,还包括间接取得的实物报酬,以及公平的晋升机会等更广泛的内容。职业性别隔离的存在,导致女性聚集于收入相对较低的行业。在同一工作领域中,同工不同酬则更多地体现为女性升迁的概率相比男性更少,能够冲破玻璃天花板进入决策层的女性比例更低。除此之外,同工同酬还包括在分配住房和享受福利待遇方面的平等,女性职业“含金量”低还意味着养老保险以及退休金也会“打折扣”。
同样的工作机会,同样的劳动报酬,是最起码的公平,不该成为停留在纸上的权利。几天前的“美国妇女平等日”,涉及计算机、汽车制造、航空、酒店、日用化妆品、家具制造等多个行业,包括苹果、脸书、微软、可口可乐、耐克等29家美国公司签署了男女同工同酬承诺书,明确表示将“为缩小和消除男女薪酬差距而努力”,并公开承诺:每年都要进行一个涵盖不同职位的性别薪酬分析;重新审视招聘程序和晋升制度,尽可能较少没有被意识到的偏待;在企业范围内采取尽可能多的措施保证薪酬平等;严格执行上述步骤,并且采用其他各种可能的方式来拉近全国的薪酬差异,以保证所有劳动者的基本公平。如果这些公司都能履行承诺,将会影响到更多的企业矫正等值不等酬的偏颇。
劳动不分性别,薪酬不论男女。在劳动中获得解放,在工作中赢得尊严,是男女平等题中应有之义。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项报告预言,全面消除男女经济差距还需要一百多年的时间,而缩短这个过程,需要所有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