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8/m20160815bd3896e4c6db4133a64e8b5517a8c74c.jpg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穿越“历史的烽火云烟”后,8月9日下午,全国妇联、中国妇女报行走在党史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8/15/030628.html

等待处理…

红色文化旅游 开启老区人民新生活

2016/8/15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穿越“历史的烽火云烟”后,8月9日下午,全国妇联、中国妇女报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走进与西柏坡纪念馆咫尺之遥的梁家沟村,顿时感到了一种宁静、祥和。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山村里一排排新民居分落于平整的街道两侧,乳白色的墙,暗红色的屋顶,古朴而又独特。村妇代会主任陈素梅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这是专门请人设计的,呼应着我们这片‘红色’的土地、‘红色’的历史和文化。”

随意走进一处院落,干净的庭院里,花红草绿,瓜果飘香。女主人庞惠仙闻听有人来,赶紧迎客。“中午刚送走两拨客人,他们是从山东、山西来的。我正在楼上打扫呢!”

“咱家有几间客房,一间一天多少钱?这一年能挣多少?”记者好奇地问。

“四间房,一间一天100元,其实高峰期已是150元了,咱还没涨。用餐再另算钱。一年下来挣多少也没细算,反正够花。” 庞惠仙乐呵呵地回答。

前些年,庞惠仙在西柏坡纪念馆卖些土鸡蛋、酸枣之类的山里土特产,这几年她开始经营起“农家乐”。

陈素梅介绍,梁家沟村90%的村民依托西柏坡纪念馆做服务业,其中有19户经营“农家乐”,还有一些人开饭店、商店和经营旅游观光车、快艇,更多的做服务员和纪念品销售工作,年人均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无论是庞惠仙还是陈素梅,她们的讲述里有着满满的幸福感,因为在每一个梁家沟村人的心中都珍藏着一本“家史”。革命战争年代,乡亲们“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持建设岗南水库,这里的乡亲们又从肥沃的土地上搬迁到岗坡次地。前面是山,后面是山,梁家沟90户人家零星地散落在沟岔里。灵秀的山水、红色的文化、淳朴的村民,而背后却是难以忽视的贫困、寥落。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平曾感叹,“每到旅游旺季,眼看着一辆辆旅游大巴、自驾游车辆从村前经过就是留不住一个人,心里那叫一个急。”

穷则思变。2010年,梁家沟村开始新农村建设。他们发扬老区精神,平了一座山、两道沟,旧村搬迁,腾出了200亩土地。

2013年,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梁家沟村多方筹集资金,用水泥和碎石硬化街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铺设了供排水管网,同时对村子主路两侧和小游园进行了绿化。当年“十一”期间,梁家沟村10户家庭旅馆开业迎宾,7天接待游客近千人。

这两年,梁家沟村被定为河北省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河北省妇联重点联系梁家沟村。妇联组织引导妇女开展美丽庭院建设,打造院美、家美、人美、厨厕美、村庄美。在庞惠仙家的的门口,记者就看到了一个设计别致的红色牌子“美丽庭院示范户”。“这个可管用了,客人看到这个牌子就会优先选择。”庞惠仙有几分自豪。“村口那两个红色的‘美丽庭院光荣榜’和‘良好家风光荣榜’,都是很好的广告,村里人争着上光荣榜。”陈素梅接过话茬。

为了帮助梁家沟村更好地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省、市、县三级妇联组织每月一次请专家到村里的村民讲习所讲授礼仪接待、厨艺技能、庭院经济、营养健康、卫生防疫等等相关知识。“参加的几乎都是妇女,她们可愿意来听了。”陈素梅对记者说。另外,省妇联还拿出十万元在梁家沟建起了高标准的“妇女之家”,成为妇女们和孩子们闲暇的好去处,点点滴滴中提升村民们的文明文化素养。

守着好山好水好风光,紧跟时代脚步的梁家沟村继续“发力”。陈素梅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已经建起了旅游专业合作社,54户入社。合作社先期重点打造15户精品示范户。同时,已与一家大的旅游公司签订合作意向,整体打造具有传统农耕文化和浓郁太行山历史记忆的风情小村,并开发村北里头沟500亩山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观光游,作为红色旅游的“有机补充”。

村支书陈国平算了一笔账:如果将梁家沟村的家庭旅馆统一组织起来,那么梁家沟村就会成为一个可以同时接待500~700人的大型旅游接待单位,按平均每天30%的入住率计算,梁家沟村每天就可以接待约200人,按每个客人每天带来50元的纯利润计算,那么梁家沟村仅仅家庭旅馆一项就可以每天为村民带来1万元的纯收入,全年可以带来300多万元的纯收入。

战争年代,老区人民曾以他们的无私奉献缔造了这片红色的土地。走进新时代,老区人民又以蓬勃创新的姿态开启了绿色发展之路。青山环抱中的梁家沟,像破茧的蝴蝶,振动着五彩斑斓的羽翅,开始翩翩起舞。

(执笔:周丽婷 参与采写:韩亚聪 刘天红 杨青)

上篇:西柏坡:点亮新中国的曙光
下篇:在西柏坡重望历史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