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8/20160813d86004d71ccc4c5f8d741951f8eb7f28.jpg
志丹县城全景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入秋次日,天高云淡。陕北志丹县顺宁镇白草台村大棚连片,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8/13/030588.html

等待处理…

延安志丹:一心想要农民富起来

2016/8/13

志丹县城全景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入秋次日,天高云淡。

陕北志丹县顺宁镇白草台村大棚连片,在烈日下,白花花一片,很是耀眼。夹杂着村民的吆喝声,西瓜香甜的味道非常诱人。“我家承包了7个棚,今年第一茬收入达到24万元,人均差不多4.8万元。”来到村民任美雄的瓜摊前,他的妻子一边给顾客挑瓜,一边面带笑容地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正在与采购商谈销售合同的丈夫任美雄,是白草台兴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常年组织村民销售西甜瓜。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只有思路对头,才能事半功倍。”顺宁镇党委书记曹振颖是志丹县唯一的女乡镇党委书记。“干脆、利索、能干”是群众对她最多的评价。据她介绍,2015年,全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810户2356人,其中巩固户723户2141人,贫困户27户87人,兜底户60户128人。“脱贫攻坚,贫困户脱贫致富是乡镇工作的头等大事。”

精准扶贫上,顺宁镇突出领导帮扶、能人带动、帮一带十的“1+1+10”机制,特别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户,制定了不同的帮扶计划,确保了包扶措施精准,在政府的努力、包扶干部的帮助、贫困户的自发创业下,全镇先后有332户搞起了养殖、204户建起了果园、33户承包了大弓棚、144户外出务工,户户有了稳定产业,稳定的收入,全镇810户贫困户实现了一举脱贫。

上世纪70年代,金丁镇马子川村百姓的日子非常贫困。2010年,借助县上棚均3万元补助的富民政策和省级项目资金,该村建成弓棚98棚,棚均收益3万余元,仅此一项人均收益达1.5万元。

“只有农民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财政无论好坏,一定要加大农业投资,扶持农民产业致富,这是持续发展之本。”志丹县委书记杨东平告诉记者,志丹县连续11年荣获陕西十佳、西部百强县,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非常低。于是在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进程中,志丹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农业投资。尤其是在油价断崖式下跌,县域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志丹县持之以恒,把苹果作为主导产业,蔬菜为区域产业,畜牧为配套产业,粮食为基础产业,按照“兴果、扩菜、精粮”的发展思路,以园区产业建设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农村居民化,持续增加农业投入,解决农民增收、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据记者了解,在财政困难的今年,志丹县依然较去年农业投资增加了2000多万元。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土地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174个,家庭农场86个。

农业局臧光廷说,上世纪志丹县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全县有高标准农田30多万亩,加之畜牧业发达,对此,志丹县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按照“主攻管理、创建精品、提高品质、提升水平”的思路,建成山地果园20.75万亩,今年挂果园面积达9万亩,预计产量5.8万吨,产值突破2亿元。记者在双河镇李家湾村了解到,全村704人,苹果园面积1300余亩,挂果园面积480亩。2015年,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80元,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599元的52%。

为了解决短期增收和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农业狠抓粮食生产,落实贫困户人均1亩的全膜玉米种植,今年志丹县种植全膜玉米4万亩,预计亩产800公斤。记者了解到,杏河镇牛沟村共171户791人,仅该组全膜玉米955亩,去年该组玉米总收入170万元,人均10272万元,占农业收入15600元的83.24%。

“家门口能挣钱,谁愿意出门打工?我们村现在几乎没人出外打工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得益于县政府“埋单”的政策资金扶持,农民收入大幅提升,有的甚至超过打工收入,返乡创业俨然成为潮流。“到现在半年多时间,有的村民收入已经过了6万元,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提起如今的好日子,任美雄一脸自豪。

杨东平认为,城镇化不是一刀切的移民搬迁,而是尽可能地因地、因户、因人施策,鼓励扶持他们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创业,实现农民就地城市化。这样不但可以避免“空心村”出现,更能从源头上破解农村“三留守”困局。

(执笔:党柏峰 参与采写:王蓓 刘旭 田珊檑 高雅丽 郑钰)

今日到延安心潮逐浪翻

□ 中央民族大学 田珊檑

延安位于延河、汾川河交汇处,三山环绕,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之称。来到延安前,我读到的延安是范仲淹《秋思》里“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烂泥塘般的院坝”“稀稀落落的人群”“馍筐里焦黑的高粱面馍”。这些描述构成了我心中的陕北意象,即“黄沙、土窑、烂泥塘、面馍馍、秋雁”。

到达延安后,我发现今日之延安早已发展成高楼遍地、车流滚滚的现代化城市。站在延安市宝塔山上,延安城的景象尽收眼底,高楼林立的另一侧,我们可以看见从凤凰山顶一直蜿蜒下来保存最完整的土城墙。一路走来,延安已逐渐发展成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红色之城,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南泥湾旧址等革命纪念旧址,保留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成为陕北革命精神的宝贵财富,备受参观者的青睐,也带动了延安经济的发展。只见延安市的女企业家把红军苑打理得井井有条,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前来缅怀。生活设备齐全的窑洞宾馆,与周围黄土丘壑和谐融洽,成为延安城一道亮丽的风景。今日之延安,已俘获无数“粉丝”的心!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属延安第一口沼气池诞生地——梁家河村,那是习近平总书记下乡生活七年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梁家河时,当地很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地群众一起努力,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举办沼气学习班,并办起了磨坊、缝纫室,极大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如今的梁家河环境优美,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办起了农家乐、用上了互联网,发展了现代化养殖基地、苹果示范园,乡村旅游业。梁家河村民有着合不拢嘴的微笑,我想这就是发展的魅力。

延安,是我们行走在党史路上的第八站,一路走来,艰辛而又充实,看到延安时,内心无比惊喜,它就如一个碧玉年华的女子,只见她脸色红润,嫣然腼腆,却又明艳端丽,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看到这里,同行的一个朋友不禁作了首打油诗:“今日到延安,心潮逐浪翻,延安大发展,高于宝塔山。”

即将离开延安,我返身回望,似乎听到整个陕北大地唱响了这样的歌谣:“生态秀美的安祥地,将军之县在续写奇迹,花香果蔬香飘岁月,石宫寺钟声远播清宇……绿色家园梦想写新篇,幸福生活阔步千万里。”

上篇:从北京到里约对面总是队友
下篇:南昌全城停水为何变成互相“扯皮”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