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子
据报道,近日1272种椒类在“2016年北京椒类品种展示会”上亮相:最辣的椒、皮最薄的椒、“大块头”的椒、“小不点”的椒……在我国,辣椒种植超过2000万亩,占世界辣椒面积的35%,仅次于大白菜的种植面积;经济总产值超过700亿元,产值和效益位居蔬菜作物之首。有的“既能观赏又能吃,而那些植株高大的,在一些观光农场、主题公园里都能见到,将来道路两侧也会种植这些观赏椒。”相关人士表示。
“至少有十首歌给我安慰,至少有一些人给我安慰……”如果要像网络跟帖一样续写这首歌的这个句式,我会是:“至少有几颗辣椒给我安慰。”虽然近年,久居京城文化之都自然也有很多美食随之聚集而来,可以选择的吃食很多,再加上气候干燥的缘故,辣椒已经退居我饮食生活的“二线”,但还不时会想起辣椒曾带给我的饮食安慰。
多年前从湖南初到北京,睡在大学宿舍的上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醒来之后,有些慌张,因为这才明白已经离家千里。食堂的北方饭食也增添了我不少“慌张”,因为与曾经的不大像,有的买时以为是一种什么菜,吃后却发现不是。更诧异的是,同宿舍的人都几乎不吃辣椒,一个北京籍的同学还“滴辣不粘”,每次我打了带有辣椒的菜,她就会问:“你买辣椒了?”没有指责的意思只是为了表达格外的关注。连洗过的饭盆,她也能闻出蛛丝马迹来。对于她这般福尔摩斯般的辨识功力,我当时大为惊讶,后来才明白:我吃辣椒带给她的“震撼”不亚于不吃辣椒的她带给我的。只是我们当初都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她用发问来表达好奇,而我则是对她的嗅觉灵敏惊奇不已。“没有辣椒”的饭食令我心神不宁,不时碎碎念:“怎么没有辣椒呢?”突然有一天,那位“滴辣不沾”的室友告诉我:“小卖部有辣椒油卖!”——她是我们宿舍最为见多识广的人。我闻讯而去,买回一瓶没见过也没有想到过的物品——辣椒油:只有油,不见辣椒。管他那么多呢,有辣椒味就行!
那时,可能是因为食品保鲜技术不够,而且物资流通也不发达,加工好的瓶装辣椒几乎无迹可寻。辣椒油拌在菜里只能说是聊胜于无,很是抽象,但好歹算是一丝安慰,后来我就每个寒暑假自带几瓶辣椒到学校,当然,仅限于油拌的干辣椒:除了亲情,我的思乡之情,一大部分来自于美食,而美食的重头戏饭菜里总是有辣椒的,有形有状的辣椒,那么普通,而又那么常见,家里饭菜如此,街上大排档里的菜也是辣椒当道,绿的、红的——随着季节变换,夏天是青椒的天下,秋天则是新鲜红辣椒的势力范围,冬天则是干的红辣椒的专利了,视觉和味觉上都是那么美而浓烈!
在那样的辣椒饮食界里长大,我对于辣椒的存在已经习焉不察:除了少有的几个汤菜,比如西红柿鸡蛋汤之类的不放辣椒,其他的菜几乎都有辣椒,不是新鲜的青椒红辣椒就是干的红辣椒。现在想来,辣椒就相当于另外一种盐,做菜不放辣椒就像不放盐,简直是不可思议,也没人有这样的想象力。直到多年之后,久居北方的我开始渐渐习惯于干燥,开始尝试着做菜少放或不放辣椒,那一刻,我再次有些慌张地发现:我几乎都不知道该怎么做菜了,可谓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下手。可见,辣椒在我的饮食地图里扮演着多么重要而又隐形的定位角色。在我心中一直以来,潜藏着这样一个信条:做菜放辣椒是必然、毫无疑义,而不放辣椒使我的烹饪失去了准绳和信心——没有辣椒的菜还叫菜吗?就像没有盐的菜还能好吃吗?这样的菜简直做不下去!好在人是习惯和环境造就的动物,环境变了,习惯改变起来也没有那么难,尤其对于在一个地方还没有枝繁叶茂、扎下深根儿的年轻人来说。
如歌曲《爱的代价》所唱“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爱一种食物也是如此吧。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是一个无辣不欢的人,但辣椒总是在食物不够丰盛时给我安慰。是的,现在一般不会有食物匮乏的时候了,但某个时候还是说不好,比如冰箱空空荡荡而又懒得上超市或是外出就餐时,或是某个紧急时分没有时间做上一顿丰盛的菜肴时……辣椒都是可靠而有保障的饮食安慰。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一次去一个八旬老人家,祖籍湖北、20来岁来到北京的她正在吃面条,旁边有一碟雪里红咸菜,但她没放,而是拿起旁边的一个辣椒瓶往碗里放辣椒,同时,幸福而得意地对我说:“我只要有老干妈就够了!”我对于她的幸福感同身受,由衷地说:“我也只要有老干妈就够了!”据说,现在“老干妈”在国外的某些超市里也有售呢。
看来,不管走多远,也不管永远有多远,辣椒总是辣椒“粉”们不变的饮食图谱。而且辣椒“粉”分布甚广,据报道,国外的吃辣椒比赛中,优胜者一分钟能吃下骇人听闻数目的辣椒,曾有选手被辣死。身为冠军,岂不得吃得七窍生烟?——这是怎样的痛并快乐着啊!我实在是很佩服他们,这得要有怎样的深爱,才能如此勇敢、奋不顾身地去参赛啊!相形之下,我对于辣椒的爱的表达又是多么不足挂齿啊——写一篇小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