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8/201608095b64a67e84bd45b4ad3509bbe7a48752.jpg
Nazareth das Farinhas,2002 Maracorola,2015 主持人: 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8/09/030461.html

等待处理…

色彩的嘉年华:巴西女画家比特利兹·米拉塞斯的绘画

2016/8/9

Nazareth das Farinhas,2002

Maracorola,2015

主持人: 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里约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在巴西马拉卡纳球场举行。在点火仪式前的8分钟桑巴游行环节,巴西当代女艺术家比特利兹·米拉塞斯(Beatriz Milhazes)的绘画作品作为表演者的背景墙而呈现,绚烂的色彩与桑巴舞者艳丽的服饰交相辉映,展示了一场色彩的嘉年华。

米拉塞斯1960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1982年毕业于拉赫公园视觉艺术学院。其色彩斑斓的装饰性抽象绘画,既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具有清晰的身世来历。

20世纪60年代,西方迎来了现代艺术的第二次浪潮,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偶发艺术、大地艺术、概念艺术、新媒体艺术并驾齐驱,艺术再无被某种“主流”统一的可能性,从而进入思想观念凌驾于一切形式之上的多元化时代。此时,德国批评家拉茨洛·格罗泽(Laszlo Glozer)提出了“走出绘画”的口号。

为此,那些想要继续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不得不重新对绘画的创作方式和展示方式进行深度审视和思考。然而,尽管走出绘画的呼声此起彼伏,仍有一大批艺术家从“走出绘画”的自相矛盾中走出,以独特的手法从事着带有观念性的新型绘画创作。美国波普艺术对工业技术的使用、欧洲新现实主义对随机偶然性的推崇、德国新表现主义对历史记忆的挖掘、极简艺术对绝对极致的追求……如果说在现代艺术的第一次浪潮中,艺术家将绘画从描摹和再现的功能中解放了出来,那么,在现代艺术的第二次浪潮之后,绘画则跨越了所有的陈词滥调,获得了无限的自由。

米拉塞斯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艺术大背景中轻装登场的。

以主观臆想替代客观现实,这是民间艺术的特质,也是米拉塞斯的绘画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作为一位巴西女性,米拉塞斯对拉丁美洲传统民间工艺中的各种纹样了如指掌,因此那些源自民间艺术的圆形、三角形、圆环、圆点、网格纹、波折纹以及自然界中的藤曼、花卉等纹饰,成为构成其五彩缤纷的画面的基本元素。此外,17世纪殖民时期巴洛克建筑中的装饰图案,也被她不露痕迹地结合到作品中。追求画面的平面性,使用原色直接入画,这种与她所接受的正统学院教育几乎是背道而驰的创作手法,恰恰是她刻意追求的效果。但她的这种刻意为之,并不是要回归传统,而是将传统与现代主义的经典嫁接,创造出属于她个人的独特艺术。

作为接受过正规艺术学院训练的米拉塞斯,当然对西方现代艺术史了然于心,然而,她在回望古典现代主义传统时却没有任何负担。在创作中,她对源自点彩派的色点图案、马蒂斯的彩色剪纸、德劳内夫妇的奥弗斯主义以及布里奇特·路易斯·莱利的光效应艺术中的经典元素,进行随心所欲、为我所用的拼接组合,抛弃了透视、空间等种种固有准则的束缚,以一种纯粹的色彩组合,创作出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波普艺术以现成品入画的创作手法也被她挪用到了作品中,扩展了其作品在艺术史意义上的外延和内涵。由不同层次的图案、色彩组成的画面形成了一种音乐的律动,赋格曲般对位工整的形式,促进了画面整体的流畅性。

米拉塞斯曾于2003年代表巴西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国际上许多重要的艺术机构都藏有她的作品。也许是因为其作品内在的高冷品质与当代时尚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契合,米拉塞斯的装饰艺术深受国际时尚界的青睐。不仅如此,其极具个人标识性的图案还被用于装饰舞台和公共空间,装置作品也温和面世。

米拉塞斯的艺术在形式上具有抒情性,但在精神本质上却是冷静的。讲究内在秩序的几何结构与缤纷斑斓的狂欢色彩形成一种带有冲突性的对比,这种于矛盾中达成的、表达同质性视觉心理感受的艺术,悄然贴近了当代人的灵魂。

上篇:从新生代视角解读 “性别视域中的中国历史”
下篇:《女性视角下城市综合公园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