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8/2016080515f9ffbccfcd4ea2b6cfa9fbee1dd4f8.jpg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面朝巍峨雄伟的大巴山,背靠庄严肃穆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每天早上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8/05/030355.html

等待处理…

红军往事:巴中发展核心竞争力

2016/8/5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面朝巍峨雄伟的大巴山,背靠庄严肃穆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每天早上,48岁的王小蓉总要在自家“天和园农家乐”门口默默地站一会儿:“感谢红军,感谢党和政府。”

在外出打工的十几年里,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深山女子,在上海一家口罩厂的流水线上工作,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去掉日常花销剩不下多少,“在家上学的两个孩子也照顾不了。”

“多亏了政府重修红军烈士陵园,好壮观呦,吸引来好多好多的人,把村子发展起来,我们才能回来办起农家乐,过上了好生活。”8月2日,坐在修葺一新的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村民活动室里,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跟县里来的老师学习丝袜花制作的王小蓉,边和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摆龙门阵”,连忙着手里的活计不停歇。

在她的记忆里,全村经济状况、村容村貌的改善,也得益于“五年前的那个‘大工程’”——2011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对红军烈士陵园进行改建和扩建,将原来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把分散在通江县50处的17225名烈士散藏遗骨迁移至烈士陵园。

2012年5月,共安葬25048名红军烈士、包括“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烈士陵园牌坊、纪念馆等在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正式开园,吸引着每年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瞻仰缅怀。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乡入川,以巴中为中心建立了幅员4.2万平方公里、人口达600多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决定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园。”站在陵园集墓区、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墓碑并题写碑文的“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墓碑前,年轻的解说员范珍,曾无数次向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游客,说起这段由红军烈士鲜血铸就的红色历史。

而今,漫步于巍峨雄伟的烈士陵园,占地10000平方米的“铁血丹心广场”气势宏伟,生动再现了当年苏区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英勇杀敌的场景。沿着宽阔的“千秋大道”石阶拾级而上,川陕革命根据地行政区域图地雕和建设壮大川陕革命根据地浮雕“守护”两侧。再向上,群山环绕、苍松翠柏之间,占地150亩的无名红军烈士纪念园内,17225座白色大理石墓碑,呈扇形分布在主道两边,震撼人心。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战斗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有30万通江人加入,历经大小战斗数百次,牺牲的红军将士遍布川陕苏区的山山岭岭。其中,全部由女红军成立的妇女独立营,与男性一样奋勇杀敌,她们的理想信念、英勇顽强,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位于无名烈士纪念园顶端、总长102米的英烈纪念墙上,镌刻着7800多名在通江战斗期间牺牲的红军烈士的姓名,“而更多的英烈忠魂,只有无名碑相伴”。

硝烟尽散,英灵永存。80多年后的通江县,在群山环绕中平静安然,“烈士们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现在依然静静守护、繁荣着这座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红色山乡”,曾亲身参与烈士陵园修缮和散墓迁移工作的通江县妇联主席杨梅说。

烈士陵园修缮后的四年多里,王坪村交通和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发展,昔日被重重大山阻隔的山村,凭借特有的红色旅游和自然资源,踏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今天的王坪,按照川东北民居风貌、依山就势错落而建的113套拆迁安置房,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座座青瓦、白墙、木窗的农家别墅,样式别致,功能齐全,配套完善。

水泥路、石板路连接着各幢新房院落,村民休闲文化广场、八角台、六角亭等休闲娱乐设施齐全。光纤宽带、数字电视、天然气、弱电管网、排水排污管网全部入地到户。

红色旅游带动了全村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村里已建成以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主的农家乐30多家,特色小商品店15家。去年,王小蓉家的“天和园农家乐”,纯收入已经达到20多万元,“比过去外出打工强太多咯。”

此外,通江县连片扶贫开发,以王坪村为中心,规划周边大城、红云岩等村茶叶栽植2500亩。通过招商引资、大规模土地流转,王坪村已经建成千亩红心猕猴桃基地。连续三年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0余人次的培训,“既充实了脑袋,又鼓起了口袋”。目前,王坪村人均年收入已由五年前的3600元增长到1万元。

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规划》从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各方面的“精细化”帮扶举措,无疑再为川陕老区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执笔:王蓓 参与采写:刘旭 许真学 田珊檑 高雅丽 郑钰)

坚守初心,做自己的“女神”

□ 中央民族大学 田珊檑

赴四川巴中前,我对四川红色文化的印象大多来自“飞夺泸定桥”,对于巴中,稍显陌生。查阅了一些资料,看到巴中有“第二大苏区”“红军之乡”的称号,我在心里也打上了一个问号,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的名号从何而来?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前往巴中,探寻背后的红色故事。

途经巴中王坪村,当地农民正在耕种,其中一竟是女性,她们一会儿拿锄头松松土,一会儿飞奔过去接住同伴手中的重物,脸上洋溢着笑容,看到这些场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里的女人真不简单!”

在巴中,很多人推荐我们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陈列园。在陈列园石刻上,我惊喜地发现了“保障妇女权益”“妇女学校”“禁止使用童工”“社会保险”等词句,其中竖行排列的“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与男子一律平等”尤为显眼。感动、诧异、如获至宝,原来,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工作,早在上个世纪的巴中已开始,苏区红军的远见卓识委实让人钦佩,巴中不愧是“红军之乡”!

之后,在巴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里,我看到这样一尊雕塑和这样一个名字——“张琴秋”。画像上的她外表清秀,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含词未吐,细查资料才发现,她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通晓五国语言,长征期间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在巴中期间,时常给童养媳出身的演员们上文化课,简直是“文武双全”的奇女子。我不禁想“这不是‘女神’”吗?

短暂的巴中之旅,无论是张琴秋,还是巴中女人,都让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代,真正的‘女神’都应该是不光有美貌,更应该有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努力奋斗的精神信念。巴中之行结束,当我的视线再次回到手机里张琴秋的画像上,她如碧波般清澈眼神中闪烁光芒,仿佛在说“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你也可以是‘女神’”。

上篇:孩子发现的家庭之美最纯真
下篇:拥抱“绿色消费”还要迈过几道坎?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