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家”农家乐,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与村民围坐交谈。
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茂土陶”烧制土窑一景。
农家乐中的妇女们正在备菜。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
盛夏,群山环抱中的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绿水青山,生机盎然,如一幅铺陈开来的水墨画。
“哪个能想到村子会变这么美,不用出去打工在村里就能挣到钱,还可以照顾家里的娃娃。”上午10点,坐在村头“红色之家”农家乐的后堂小院里,48岁的王英和一起干活的四个姐妹围坐在桌边,一边惬意地吹着过堂风、掰着嫩玉米,一边跟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念叨着如今的好生活。
花茂村,曾名“荒毛地”,荒无人烟、一穷二白。从过去“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的穷乡僻壤,到如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花茂村“两委”带着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经历了一场跨越式的“嬗变”。
“去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视察时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花茂村第一书记、枫香镇武装部长周成军,对一年多前那场“激动人心的座谈”记忆犹新:“那时,村民们都喜笑颜开。”
这其中,笑得最开心的,当数“红色之家”农家乐的老板——村民王治强。2014年,在村里开办这第一家农家乐时,王治强“心里还直敲鼓”。
之后两年多时间里,镇村党委政府按照“1+5+5+5”工作法,聚力精准扶贫,创新规划引领,实施净化、美化、文化、产业化、精细化工程,不断升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全村新硬化、通组路、串寨路5公里,建成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安装太阳能路灯280余盏,铺设污水管道11公里,燃气管道4.7公里,自来水管网11公里,种植绿化树木6000余亩,核心区实现“天网”工程全覆盖。
“看着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带着记者走在习总书记视察时曾经走过的村庄里,王治强呵呵直乐:“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自驾游的游客。”截至目前,花茂村农家乐已增加至27家、红色旅馆42家、特色小吃店28家。即便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红色之家”生意依然红火,去年一年纯收入就达到40万元。
“王英她们就是去年回乡就业的”,村委会主任、同时兼任村妇代会主任的彭龙芬,以前一直发愁村里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解决不了,乡村旅游的兴起则让困扰她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
数据显示,乡村旅游吸引了当地250多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了300多名群众就业,“这其中不乏女性的身影”。在农家乐当服务员、去村里的蔬菜现代农业园种菜、打工,每月2000元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
花茂村有丰富的山场资源,昔日,像天麻、麻谷米、土面、土鸡蛋、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养在深山人未识”。从去年下半年,村里成立了“互联网+”服务中心和“青年创客中心”,引进乡亲淘、爱特购、农村淘宝、主题邮局等6家电商平台,村民们干起了农业电商,“过去只能卖2元钱1斤的麻谷米,现在远销北上广,价格是20元1斤。”周成军说。
此外,作为遵义会议续曲“苟坝会议”的召开地,枫香镇打造“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让镇上的人都吃上了“红色旅游饭”。
针对村里的贫困户,县镇两级干部与贫困群众签订3年帮扶协议,建立“干群结亲连心卡”,定期回访。2015年,花茂村已实现29户93人脱贫,“今年可全部稳定脱贫”,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99.18%。
事实上,在整个播州区,像花茂村这样整村推进的精准扶贫示范村已有6个,今年将实现包括政策兜底的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率先步入全面小康。
同样的,在遵义市,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让老区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脚步也在加快。遵义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桐梓县的杉坪、习水县的桑木、凤冈县的田坝、新蒲新区的‘十里荷塘’……在‘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的整体思路下,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党建扶贫等‘十项行动’,正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实施。”
行走在党史路上报道组一行离开时,已近黄昏。高速路沿线书写着“红色沃土、绿色产业、金色未来”的高大路牌,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一如奔跑在“全面发力脱贫攻坚”路上、日益繁盛的黔北大地。
(执笔:王蓓 参与采写:刘旭 周玉林 田珊檑 高雅丽 郑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