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
线程之事件(局部)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在不久前落幕的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上,美国艺术家安·汉密尔顿(Ann Hamilton)创作的《唧唧复唧唧》被公认为与乌镇契合度最高的作品。这件以《木兰辞》开篇诗句命名的大型装置,是汉密尔顿依照位于西栅的乌镇国乐剧场特有的空间结构量身制作的,其灵感来自于乌镇历史悠久的传统丝织工艺。
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剧场成为这件作品的载体:一台传统的手工织布机被置于舞台的中央,由它发散出的无数条呈放射状的经线,与被置放在观众席每张座椅上的线轴连在一起,一位当地织女安静地坐在织布机前,周而复始地演示着这经纬交织、亘古不变的传统手工技艺(所用经线为现成品,纬线则来自于汉密尔顿及其助手从当地住户家里收集来的旧毛衣上拆下的毛线)。伴随着她的手工操作,织机上挂着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座椅上的线轴也因受到力的牵引而转动。织女的身后,是一扇挂着竹帘的敞开的门,室外的光线透过帘子的缝隙照进剧场,自然而然地融入繁密绵柔的线的律动……
置身于这样一种精心设置的特定情境中,观众被一种有型的形式和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不得不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手工纺织这项面临消失的传统技艺,从而引发对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思考。正如汉密尔顿所言:“纺织的历史是一段技术和材料的交流史,而纺织品的结构就是社会合作的隐喻。这些技艺——其社会性和人们对其的关注——就是我的实践的结构性基础。”那些连接了舞台和观众席的线,不仅重新“编织”了舞台、座椅和整个剧院的空间关系,也重新“编织”了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叙事关系。
关注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正是汉密尔顿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西方当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特点。作为女性艺术家,汉密尔顿从艺之初便选取了一种柔性的方式实施她的艺术理想。这位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分别学习纺织设计和雕塑专业的艺术家(1979年毕业于堪萨斯大学,1985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在创作上表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非凡才能。其大型综合性装置多为因地制宜之作,她在实施的过程中,一是注重营造与所在场域空间结构的和谐关系,二是寻求与所处地域间的社会关系。她所用的材料异常丰富,且多带有女性的感性特质,例如丝绸、丝线、线轴、动物的鬃毛、蜂蜜、绵羊、孔雀、鸽子、秋千、书本、打字机色带以及磁带、扬声器等声音材料,但她却通过自身对空间结构的整体掌控,使作品呈现出巨大的张力,每一位置身于其作品中的观众,都会被她毫无违和感的柔软而又强大的气场所震撼。
注重交流与互动是汉密尔顿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以其2012年受纽约军械库委托而创作的大型综合性互动装置《线程之事件》(The event of a thread)为例,在面积为55000平方英尺的韦德汤普森大厅中,一面巨大的白色丝绸帷幕垂挂在场地中央,48架秋千悬吊于帷幕两旁距地面80公尺高的梁架结构之上,秋千的绳索与帷幕上方的滑轮连在一起,当观众荡起秋千,白色帷幕便会随之飘动。在这里,那些阅读、书写和荡秋千的观众,与建筑、绳索、丝绸、桌椅、笼子里的鸽子、黄色纸袋里的扬声器、声音、光线和空气一道,成为构成这个作品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他们的参与,这个作品便不完整。
作为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汉密尔顿屡获嘉奖,其中包括含金量极高的麦克阿瑟奖、古根海姆学者奖及“美国国家艺术勋章”,但她并未被荣誉所累,这位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系的教授,传道解惑之余,仍源源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作。在经历了一次次革新浪潮洗礼的今天,艺术的创作方式、展出方式和观看方式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汉密尔顿始终致力于探索艺术新的可能性,其独树一帜的综合艺术进一步扩展了艺术的维度,赋予艺术以更多的自由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