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7/201607179a0adac3d70b4b8e8568ed79b4e4b0e9.jpg
乔丽华在为队友看病 女队员杨艳婷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姚建□ 由永怀 在远离祖国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有一支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7/16/029666.html

等待处理…

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

“五朵警花”绽放西非维和战场

2016/7/17

乔丽华在为队友看病

女队员杨艳婷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姚建

□ 由永怀

在远离祖国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有一支140人的维和队伍——中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他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从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一年的时间里,克服勤务高危繁重、埃博拉疫情肆虐、生活条件艰苦等严峻考验,圆满完成巡逻防控、武装护卫、骚乱处置、目标警卫等维和任务,在维和战场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了中国力量。日前,公安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召开表彰大会,为他们记集体一等功。

在这支由山东公安边防总队组建的光荣队伍里,有5名女队员,她们是维和防暴队里巾帼不让须眉的铿锵玫瑰。让我们走近她们,听听她们的维和故事。

乔丽华:任务区的“生命守护神”

今年44岁的乔丽华,是维和防暴队一级医院院长,也是“五朵金花”中的老大姐,担负防暴队的医疗工作,是任务区里的“生命守护神”。

靠近赤道的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疟疾、拉撒热、登革热、黄热病等热带病发病率极高,高致死率的埃博拉疫情也一直如影随形,加之该国因为内战而导致卫生医疗系统几近瘫痪,医疗设备、药品等严重短缺。在这种条件下,乔丽华与其他同事一起按照联合国的相关要求,组建了维和防暴队“战地医院”。

“战地医院”是个100多平方米的独立小院,房子就是国内建筑工地上常见的那种铁皮板房,隔音隔热效果极差。与国内先进的医疗条件相比,让乔丽华感到最不适应的,是这里检查化验等辅助设备的缺乏。每次遇到病症,乔丽华就只能通过全程细心观察病症的变化,根据不同的症状,凭经验来确诊、治疗。有时为了照顾病号,乔丽华和其他军医一连几天都合不上眼,以便及早确诊对症治疗,否则在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下,患病队友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维和防暴队营地四周全是原始森林,蚊虫毒蛇较多,为保证队员的安全,乔丽华每天早晚都要使用发烟机、喷雾器等对营区、岗哨、污水池、垃圾车等重点位置进行防疫消杀。“每次消杀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雨衣雨靴,背着14 公斤重的消杀设备,走遍2万余平方米营区的角角落落,要一个多小时”,乔丽华说,每次消杀回来雨衣和雨靴里面都能倒出半碗多水来。

杨艳婷:维和防暴队的“女汉子”

39岁的杨艳婷,在出国执行维和任务之前,是烟台机场边检站执勤业务二科一名普通的边防警察,还是一个7岁小男孩的妈妈。

在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时,杨艳婷是指挥中心的“首席”值勤官,作为英语队员,他们需要24小时昼夜不间断值班执勤。“忙起来的时候常常连轴转。”杨艳婷轻描淡写地说。但现在看起神采奕奕的她,在利比里亚经历了体重减轻、内分泌失调、白发色斑等身体问题的困扰。

“我们平常的工作分为口译和笔译两部分,口译的工作量很大。这一年当中我们接待过近60个国家的外宾到我们营区访问、参观、参加各种活动,其中包括8个国家的大使。”笔译工作同样不轻松。一年当中,指挥中心共翻译邮件3200多份,仅杨艳婷经手的邮件就有1600多份。“我们虽然工作量大一点,但是能保障10人的指挥中心这样一个成建制单位正常运作,现在回想起来非常自豪。”

因为利比里亚互联网通讯条件较差,一年当中,维和防暴队员们仅能通过电话与家人联系,几乎没有机会和条件与家人视频交流,杨艳婷便把儿子的照片放在蚊帐上面,这样一躺下便能看到,就像儿子天天在身边一样。

“虽说是去了一年,实际上从2013年底报名开始,我就再也没有顾上家里。前期选拔、培训,后期执行维和任务,这两年无论是孩子入学、照顾家中老人,都是我丈夫一人撑起了这个家。”杨艳婷说,自己的丈夫在公安系统工作,工作也非常忙,但是在她赴利比里亚的这一年当中,丈夫从未与她说家中的不易。

何召华:维和路上的“追梦女孩”

何召华,维和防暴队指挥中心值勤官,27岁,来自日照边防支队,是臧家荒边防派出所的一名户籍民警。

这名曾经战斗在云南缉毒一线,多次抓获毒贩的柔弱女孩,为了心中的维和梦想,几次推迟婚期,经过一次又一次残酷的训练和选拔,凭借优秀的军事素质和过硬的技能,成为维和征程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选拔维和警察的过程,就像反恐精英集训一样残酷。”尽管从小心性柔弱,但何召华的“霸王花”气场却不自觉地散发出来。训练场上,10发子弹必须有9发以上击中几十米外的人形靶心,25分钟内完成5公里越野跑,2分钟内完成40个俯卧撑;英语课堂上,必须现场完成的口译错误率在2%以内,这让她每一分每一秒精神都高度集中……在经过5次残酷选拔和6次专业集训后,她终于成为维和防暴队的一员。

2014年12月31日,何召华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照片中有一捧玫瑰花,写着“跨年、相识一周年”,这是小何在出征前与男朋友短暂的小聚。何召华和同是军人的未婚夫本打算当时举行婚礼,但是因为参加了维和防暴队,婚礼不得不向后推迟。

进驻任务区后,何召华一直备受牙痛的困扰,那种钻心的疼让她经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连喝口水都很困难。但是,何召华经常带着病痛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战友们听她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我还行,我能忍”。

在维和防暴队授勋仪式上,何召华负责解说,彩排期间有几次牙疼得说不出话,她就提前去医院打了消炎针,回来后继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就吃两片止疼药或干脆打止痛针。就这样,何召华忍着疼痛出色完成了解说任务,她流畅的语言、标准的发音、优美的语调让授勋仪式更加精彩。

王佩佩:来自东方的“文化使者”

1989年出生的王佩佩,来自济南边防检查站,在维和防暴队政工组里担负文化和内勤工作。

2013年12月,山东公安边防总队接到组建维和防暴队的任务时,埃博拉疫情正在西非急速蔓延,国内各大媒体关于埃博拉的报道铺天盖地。这种可怕的病毒致死亡率高达90%以上!人们无不谈埃色变。

“爸爸也是一名军人,从小我便受到他的影响渴望穿上绿色的军装,如今能有机会代表祖国执行维和任务是我军旅生涯最大的荣光。”王佩佩说,“父亲很支持,母亲还有些犹豫。我就和父亲联合起来说服母亲。”出征前,王佩佩剪下一缕秀发留给妈妈,毅然远赴利比里亚。

多才多艺的王佩佩是队里的文艺骨干,从“齐鲁蓝盔”维和之声广播,到大大小小节日的文艺汇演;从宣传文化展板制作,到驻地走访交流;从篮球、羽毛球、拔河等体育比赛,到集体生日、演讲比赛、红歌会等各种文化活动,处处都有她青春亮丽的身影。对外文化交往中,她充分发挥自身舞蹈、国画、主持等方面特长,到驻地学校、村庄与当地孩子们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树立了中国防暴队友好文明的良好形象。

“我来送别我的中国妈妈!”今年3月7日,在维和防暴队即将回国时,营区来了一个叫伊斯兰姆的小姑娘找她的“中国妈妈”。原来,王佩佩在与当地学校进行交流活动时,了解到伊斯兰姆患有恶性疟疾,但因家庭困难无钱医治,她及时联系队医为伊斯兰姆进行免费治疗,与伊斯兰姆结成了帮扶对子。康复后的伊斯兰姆和家人专程到防暴队表示感谢,还亲切地称她为“中国妈妈”。

隋亚平:“90后”值勤官

隋亚平,一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90后”警校毕业生,作为维和防暴队指挥中心值勤官,她手持电台,守卫着心中的和平梦想。

参加维和防暴队后,爱美的她一改往日风范,宿舍里各种各样的面霜、手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沾满泥土的迷彩服和各种学习资料。“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做一个不一样的自己。”隋亚平如是说。

在维和任务区,每当外出执勤的队员们饥肠辘辘、极度疲劳时,对讲机里就会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战友们辛苦了!执行任务注意安全!”隋亚平的问候就像一股清凉的甘泉,注入队员的心里,让人觉得温暖而舒畅。队员们完成任务返回营区时,她又送上“欢迎回家,我为你们自豪!”的贴心问候。因为她知道,对在外执行危急任务的队友来说,手中那部小小的对讲机,就是他们与营区唯一的联系。

2015年5月26日,隋亚平端着午饭刚刚走到桌前,对讲机里突然响起紧急通知:某公司发生群体性骚乱事件,指挥中心所有人员立即到值班室集合!小隋立刻放下餐盘起身冲出食堂。

随后的10个多小时,指挥中心全体男队员全部加入到一线处突及备勤队伍中,只剩下隋亚平和何召华负责与前方进行通联调度。由于事件现场位于偏远村镇,没有手机信号,又超出了手持对讲机的通信距离,与前方所有的通联都靠着指挥中心的一部车载短波电台。

“那是维和一年中最漫长的10个小时 ,我们守在操作台旁,耳朵贴在电台上,努力地从刺耳的噪音和时断时续的信号中,一字一字分辨出前方汇报的最新情况:现场情况已平息!人质成功解救!所有队员安全!”隋亚平说,好消息一个一个传来,让她始终悬着的心也终于稍稍放下。

上篇:没有了
下篇:今日神枪连,瞄向强军方向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