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7/m20160714b4f1013c1d2342828afe3d3f84465034.jpg
□ 高富强 当“萌萌哒”还在方兴未艾,“键盘侠”又粉墨登场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参与性,某些网络用语往往会毫无征兆地流行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7/14/029579.html

等待处理…

警惕网络流行语背后陈腐的性别观

2016/7/14

□ 高富强

当“萌萌哒”还在方兴未艾,“键盘侠”又粉墨登场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参与性,某些网络用语往往会毫无征兆地流行起来,突然红遍整个中国。然而,令人忧心的是,网络用语在丰富了汉语构成的同时,一些低俗不雅的语言正在悄悄地登上大雅之堂。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日前发布的《2015年网络语象报告》就指出,网络语言低俗化已向传统媒体渗透,一些市场类报刊为了吸引眼球,频频使用网络低俗语言作为标题,失范之势不容小觑。

而一些与女性相关的网络用语,则表现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固有偏见。根据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的报告,在十个“2015年舆情热度最高的网络流行语”中,“颜值”一词排在首位。颜值,指的是一个人的容貌数值,虽然该词对男女两性均可使用,但却主要集中在了对女性长相的品头论足上。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当然要看他的才华有多高,成绩有多好,贡献有多大,而非颜值爆不爆表。“颜值”之词在网络与传统媒体上大行其道,给了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一个非常错误的暗示:容貌比才华重要,脸蛋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与“颜值”之类的温情脉脉相比,有些网络用语在表达性别偏见的时候,几乎就是对女性群体的阴险攻击,例如在网络上喧嚣多年却屹立不倒的“绿茶婊”。

据考证,“绿茶婊”最早出现于2013年,字面上理解,是指外貌清纯脱俗,实则生活糜烂,思想拜金,靠出卖肉体上位的妙龄女子。网络语言的特点之一是来去匆匆,但“绿茶婊”虽经数年沉淀,却并没有从网络上消失,反而以顽强的生命力再度进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视野范围。

随便打开搜索引擎,有关“绿茶婊”的鉴定指南比比皆是,限于篇幅,我在这里不再啰唆重复,感兴趣的读者请自行查找。总之,按照这套规则,只要年轻的女孩子不符合社会尤其是男性的审美与要求,就有可能会被贴上“绿茶婊”的标签进行人身攻击。

毫无疑问,传统社会针对女性而不是男性的充满偏见的严苛审视,是“绿茶婊”在网络上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该词的使用范围在女性身上无限扩大,更是对整个女性群体的侮辱与污蔑。当性别偏见与低俗文化一旦纠缠在一起,网络用语中暴力的拳头就丧失理性地挥向女性群体了。

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带“婊”字后缀的网络用语,“心机婊”却改头换面,完成了由谩骂女性到赞美女性的洗白过程。“心机婊”最初的意思是指,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外表清纯却心机重重的女人。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5年网络语象报告》称,在一些特定语境中,“心机婊”却成了对女性情商高的评价。

稍微掌握一点汉语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无论是“心机”,还是“婊”,都是贬义甚至恶毒的词语。两个独立意义的词语组合成一个新的词语,当然是恶上加恶。但在网络世界,竟然最终演绎成了对女性的奖赏,这是何等的讽刺?

事实上,我以上列举的这些低俗网络用语,只是性别歧视与偏见的冰山一角而已。最近两年,撩妹、约炮之类轻佻词语受到网友的追捧,简直就是把女性抽象成了无情感无意志的性对象。尼玛、你妹之类的三俗语言由网上走入线下,是口语脏话在书面语里的借尸还魂。这些看似时髦的恶俗之语,实则是贬损女性人格的语言毒瘤。

去年8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首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布了《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倡议书》,号召新闻媒体和网站负起主体责任来,抵制网络低俗语言的大规模流行。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远远不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吕艺教授说,网络空间并非虚拟,而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在我看来,要想铲除网络用语中性别偏见的幺蛾子,必须在现实世界对症下药,点滴改变歧视女性的文化氛围。否则,邪恶的土壤还会继续长出罪恶的果实来。

上篇:中国妇儿博物馆获赠蜀绣
下篇:“新铁娘子”上任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