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夫妇道格拉斯和阿曼达在武汉工作,他们从福利院收养了6个中国孤儿。
■ 忆芬
前一段时间,有两则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一则是关于一对美国夫妇竭尽全力,寻求各方援助,终于借助免费专机运送被他们收养的中国女婴做器官移植手术;另一则是一个被收养的美籍中国女婴长大成人后,考入耶鲁大学,又回乡寻亲,结果上百名中国夫妇前来认亲,但DNA检测结果却显示其中并没有女孩的亲爹妈。这两则新闻报道让美国人收养中国孤儿,尤其是女婴的问题再一次引起了国人的注意,在网络评论诸多的感慨、唏嘘中,有一个问题被提及最多:美国人为什么要收养中国婴儿?他们是什么动机?
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接触过不少收养中国婴儿的美国家庭。我并没有做过刚性的统计和理性的分析,只是想把我的所见所闻摆出来晒晒。
无法融入新家庭是常见的苦恼
前两年,我认识了小英(化名)一家。当时小英刚从中国到美国半年多。和其他中国孤儿不同的是,她来的时候已经快14岁了。一般情况下收养的孩子都不会超过3岁,这样孩子容易适应新的家庭环境,但小英的情况是个特例。
当时,一对美国夫妇得到消息:希望有人收养一位中国女孩小英。这个女孩已经将近14岁——这是收养年龄的极限,如果超过年龄,就会失去被收养的资格而留在福利院。当时这对夫妇已经收养了两个中国孤儿。他们的家境不错,拥有一家连锁理发店,但是抚养两个中国小女孩已经让他们非常忙碌了。而且让他们最担心的是,小英正处于青春期,收养她可能会面对更多的问题,包括语言以及彼此的适应。但犹豫过后,他们最终还是决定收养小英。
但是当小英来到这个新家后,诸多问题出现了。首先是语言问题,双方根本无法沟通。小英只擅长说自己家乡的方言,普通话说得并不好。两个中国“妹妹”都是很小的时候就被收养,基本上不会说中文,美国养父母就更不用提。
其次,小英感到,先来的两个中国“妹妹”并不希望她来分享养父母的爱。实际上我也观察到,收养了两个孩子的家庭,很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孩子们被遗弃的伤痛,使她们过早看到了这个世界不美丽的一面,也因此,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格外强,常常会争夺来自养父母的爱。
初来乍到的小英,面对从天而降的陌生洋爸洋妈,语言不通,一个屋檐下的“同胞”还如此不友好,心里很是窝火。更别扭的是因为文化不同产生的误解。洋爸洋妈想给新来的女儿多一些爱,常常想抱抱她,亲亲她,这却让小英极其反感,甚至觉得这是在欺负她。
各种的不适应,让她抵触,不合作,以自己的方式反抗,结果越来越僵。她的养父母也试过各种方式,比如找相同背景的家庭一起玩,求助当地的中国教会,等等。但收效甚微。
终于有一天,小英离家出走了,警察在路边发现了她,把她又送回了家。
但是,在她再次离家出走被警察发现后,警察却对她提出了警告:如有下次,她将被逮捕,送进监狱,因为在她这个年龄,独自出行必须有监护人陪同。
由于语言不通,小英的养父母邀请我从中做翻译。对于警察的警告,小英满不在乎地说:“无所谓,把我送回中国更好,我压根就不想待在这里。”她还向我表示,如果我肯收留她,她马上跟我走。
事情越来越糟,最后,关于青少年监督管理的政府机构插手了,他们也请我过去翻译,希望几方做出最后的沟通。如果小英在这个家真的有问题,他们会把小英寄养在其他人家。
经过沟通,政府部门最终还是让小英留在了养父母家,小英也慢慢适应了新生活,但还是一直没去学校上学,家里用了部分美国家庭实施的学习方式:父母自己在家教孩子。也许是因为怕小英的英文跟不上影响她的自信吧。
“洋父母”的收养动机大都很单纯
被美国人收养的中国孤儿,大多数都是女婴。收养人似乎全是白人夫妇或单身女子,我没有见过其他族裔的父母。
刚开始接触这些收养家庭时,我常想弄清他们收养中国孤儿的动机。问了几家,他们给出的理由并不“高大上”,而是非常朴实。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我希望能给她一个家,一个完整的家。
真挚朴实的回答,展现的是善良的胸怀。我曾经对一个妈妈说:“这个女孩好幸运,遇到了你们这么好的人家。”那个妈妈却连连摇头:“不,是我很幸运,遇到了这么可爱的女儿。”这样的话,后来我常常在一些收养妈妈的嘴里听到。
我遇到的收养家庭,常常是有两个中国女孩。这些洋爸洋妈不光是想给孤儿一个家,他们更希望他们能过得像普通的美国家庭一样,有兄弟姐妹,因此他们往往先收养一个孩子,等这个孩子完全适应新家,和他们亲密无间之后,再收养第二个。
也许是风俗习惯不同,美国人似乎对于收养孩子的问题非常坦然,他们不光是大方地承认自己家的孩子是收养的,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特别的宝贝,还会追着去找、去保持孩子的过去。
让孩子保持过去,一种方式是学中文,另一种方式是和原先的孤儿院或寄养家庭保持联系。我也因此结识了很多这样的家庭,我不仅仅教孩子以及他们的养父母学中文,而且我还常常帮他们写信或是翻译信件。信的内容真挚感人,养父母总是先感谢,感谢过去在中国的寄养组织或家庭给予他们的宝贝很好的照顾,让她能活下来并长大,接着会汇报孩子的近况,有时还寄上近照。
收养生病和残疾孩子很普遍
曾经有一个眼科医生找到我,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拥有自己的诊所,即将要出发去中国领养一个3岁的女孩。她想跟我学中文,为的是接到女儿时能说上几句中文,以减少孩子的焦虑和恐惧。
可等我真正见到她的中国女儿时,还是吃了一惊:那是个有眼疾的孩子。这个眼科医生告诉我,她特意挑选的有残疾的孩子,“因为残疾会使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不易,机会更少。”
后来她特意带女儿去看了城市里最好的眼科医生,当医生把诊断结果告诉她的时候,她竟然当着所有的人失声痛哭,因为孩子的病情很严重。
她后来告诉我,其实她已经知道孩子的眼病严重,但还是不甘心,就去找了最好的同行,想推翻自己的诊断,没想到还是证实了她的诊断结果。她为孩子的将来担忧,仍不放弃希望为她治病。她还希望我帮她往中国写信,要捐一些眼科治疗器材给需要的孩子们。
还有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中国女儿在我这里学了很长时间中文,大家相处很好。一天,妈妈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终于等到了,可以再有一个中国女儿了。
当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出现在我家,我却从这对夫妇那里得知,这个孩子有严重的心脏病,他们收养她,就是想让她能在医疗条件相对好一些的美国得到治疗。我又一次被感动了!据我所知,这对夫妇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境并不宽裕。洋爸身高起码两米,洋妈体重起码200磅,看着两个幸福的“巨人”一人抱着一个中国女孩,我心里暖暖的,深深地为这家祝福。
在一次我举办的夏令营里,一对美国夫妇送来了一个可爱的中国女孩。他们特意叮嘱我,孩子不能吃以米、面做成的一切食物,以及猪肉、鸡肉、牛羊肉还有鱼虾。“她只能吃干果,可以有一些新鲜水果。”女孩的爸爸把专门为她带的有机食物给我看:葡萄干、椰枣、樱桃。
他告诉我:“你想象不到之前她有多受罪,一条腿就像大象腿一样粗。我们带她看遍了医生,但是谁也看不出病因,也就是说没法治。后来一个医生建议,停了所有淀粉类的主食,还有肉食,用水果和干果试试,主要是清洁她的内脏与血液。结果竟然起作用了,效果还很不错!”女孩的爸爸由衷地高兴。
一般美国人的饭菜,肉食占主餐的很大比例,烤面包也是基本的主食。那么,洋爸洋妈吃饭的时候,孩子怎么办?
“因为陪她,我妻子也跟着她不吃主食不吃鱼肉,整整两年了,全是有机食品。”提起太太的牺牲,洋爸也是一脸的敬佩,“现在不仅孩子的腿和身体正常了,我太太还减肥了,身体也变得健康,这两年基本上没生过病。”
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我发现,一些收养中国女婴的美国父母,有时比中国父母还要宠孩子。
在我的中文班里,有个中国女孩非常乖巧。养母为了她,40岁就退休在家专门陪她。这个孩子有严重的皮肤过敏,妈妈不知带她看了多少医生。当我看到她家时,有些吃惊:到处显现的是为孩子着想的设计,而且简直像把玩具店搬回了家。
另一个学生莉莉(化名)来美国前,她妈妈来找我翻译一封给莉莉的信,告诉她,他们如何兴奋和期待她的到来,还给她介绍了一下家庭的基本情况,告诉她今后会有什么样的待遇,比如会住什么样的房间,有什么玩具,以后也会送她去私立学校上学等等。除此以外,还有对她的要求和家里的规矩,比如不会每天都有新玩具,只有圣诞节这样的节日才能收到玩具礼物;因为莉莉是家里的一员,所以在享用这个家的同时,还要为家做贡献,比如承担一些家务活用来换取零用钱等等。同时,这个新妈妈又让我翻译了给莉莉所在孤儿院的信,感谢他们养育了莉莉。还寄了一大箱玩具给莉莉和她的朋友们。
等莉莉到了美国,妈妈又为了让她适应新环境做了许多努力:给她补习英文,帮她找小伙伴,不时带她去中国餐馆,让她自己挑选感兴趣的课外活动班。莉莉在美国生活的这几年,她随父母回到过中国,还每年都到国外去旅行。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常会给她一些钱,让她去商场买自己喜欢的衣服。
莉莉是幸运的,也非常懂得感恩。她的善良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让父母为她感到骄傲。希望在美国的中国孤儿都能茁壮成长,希望一颗颗中国小苗都能够开出鲜艳美丽的花朵!
(作者旅美十余年,从事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