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爸虎妈”式教育“试验”频频出现的背景下,有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父母在对子女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其合理界限到底何在?
■ 吴冰清
雯雯从没上过幼儿园,一年中有六七个月吃野菜、睡帐篷,每天步行十多公里……最近,江西上饶一4岁女孩在网络上“火”了。她从1岁零3个月开始,便跟着父母徒步旅行。
6月13日,爸爸潘土丰带着雯雯来到成都,准备开始挑战为期两个月的川藏线徒步之旅。雯雯爸爸说:“这点困难,跟她将来人生中要面对的挑战比起来,不算什么。现在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太安逸了,得让他们吃吃苦,才会懂得珍惜,学会独立。”
谈起自己的“虎爸式教育”,潘土丰说:“这两年,我们想让她这样走下去,并不打算让她上幼儿园。我并不认为自己很严苛,今后她会遇到更多挑战。而且事实证明,她现在越来越独立、懂事。”
坐30小时硬座 住青年旅社
6月12日上午,潘土丰带着雯雯从江西上饶出发,坐了30多小时的硬座来到成都,为接下来两个月的徒步川藏线之旅做准备。
火车硬座是潘土丰每次出行的首选,“不仅经济实惠,一路上还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聊天很有意思。”他认为长途跋涉是对女儿最好的锻炼,雯雯似乎也很适应——白天在车厢里跑跑跳跳,累了就倒在座位上睡觉,“她在哪里都睡得很好,适应能力很强,这几年的锻炼效果达到了。”
在成都,父女俩住的是30元一个床位的青年旅舍。“这算是不错的条件了,之后徒步,免不了要睡路边。”房间里放着一个大背包,里面有一顶帐篷、两个睡袋、一些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再买点必备药品,随时可以上路。”潘土丰说。
按照计划,两个月后他们将到达拉萨。雯雯的奶奶曾担心拉萨海拔太高,孩子可能受不了。不过,潘土丰却对女儿很有信心:“她之前去过云南,海拔差不多,没什么问题。”
潘土丰和妻子袁端都喜欢徒步旅行,此前他们在家乡江西经营小生意,近几年做起了微商,“所以有更多时间陪孩子到各处走走。”
潘土丰说:“在徒步过程中,摔倒、脚磨起泡很正常,她也会哭,但哭过之后还是得继续走。”
有时候,雯雯也会闹脾气,一屁股坐在地上不走了。这时候,潘土丰夫妇不像一般父母那样好言相劝,而是选择不管,“你爱走不走,我们走了”。这一招很管用,雯雯会马上站起来,迈着小碎步追上去。“小孩子就是这样,你越惯着,就越娇气。”
虽是这样说,潘土丰也并非铁石心肠。“一路上我们都会拉着她,只要她身体往下坠,就知道一定是困了。”这时,他会将雯雯抱起来,“娃娃头一挨着肩膀,就睡着了。”
潘土丰说,“雯雯看见一些留守儿童自己穿衣、吃饭,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回家后也学着自己吃饭,还主动帮我们洗碗,比大她3岁的哥哥更独立。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也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对大儿子可能溺爱多一些,所以我们更注重培养雯雯的独立性。”
不打算让孩子上幼儿园
相比让幼小的女儿徒步,引起外界更大质疑的,是潘土丰此前表示“不打算让雯雯上幼儿园”。
“她也跟我们说过想去幼儿园。”雯雯妈妈说,老家房子背后就有一所幼儿园,有时看到其他小朋友背着书包或是听到幼儿园做操的音乐,雯雯也会默默地背起自己的小书包。
每当这时,袁端就会告诉雯雯,会带她去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小朋友。“我也不知道我们这种教育方式到底对不对,只是觉得她现在应该尽情地玩耍,感受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是老师和课本教不了的。”
各方声音
运动医学专家:超过4龄童承受能力,会影响骨骼肌肉发育。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教授侯乐荣说,4岁的孩子,不管心肺功能还是骨骼、肌肉包括各个器官系统的能力都没发育完全,不足以承受这样的运动量。 每天行走10多公里,对下肢的影响很大,可能导致骨骼早期钙化,影响身高。肌肉力量的训练,一般都要在青春期以后,因为小孩子的肌肉承受不起高强度运动。
另外,雯雯这个年龄,刚好处于一次生长发育高峰(0~2岁)和二次生长发育高峰(青春期)之间,属于储备阶段,需要足够的营养。如果长期在户外,或者不规律的生存状态,营养的摄取会受到影响。
教育心理专家:幼儿园教育不可少,儿童应多接触同龄人。
成都市应用心理学研究会专家白凌说,潘土丰不让孩子上幼儿园的决定太极端、片面,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发展心理学提倡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0~6岁学龄前儿童,应该和同龄人多接触,在交往过程中学会和人相处,将来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如果脱离群体生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会欠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刘霞则对此持保留态度。她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对于父母本身的要求颇高,首先得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善于引导、教育孩子。父母应该在带孩子旅行的过程中,通过言行,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传授给孩子,但必须是让孩子自然、乐意地接受。如果只是一味强加给孩子,只能适得其反。此外,既然孩子提出想上幼儿园,就说明潘土丰的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家长可能需要调整。
三言两语
送上祝福,但别轻易模仿
■ 朱昌俊
“虎爸虎妈”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4岁的江西小女孩雯雯成为“中国最小背包客”,可算是最新的一种表现形式。
暂且不论这种教育方式到底会对雯雯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岁多就开始徒步,四岁时每天步行10多公里,如此“暴走”是否有利于雯雯身体的正常发育,都是一个未知数。身为徒步旅行达人,雯雯爸妈以这种身体教育来塑造女儿,带有明显“强加爱好”的嫌疑。
诚然,父母在孩子面前具有某种天然的“权威性”,但之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而言,这种教育显然有些格格不入,其“冒险”的一面不容忽视。
或许正如“虎爸虎妈”在回应外界质疑时所给出的理由,有些东西是老师和课本教不了的,所以需要其他方式来弥补。然而,“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之间的“矛盾”,难道真的只能以这种极端方式来化解?
从“虎爸虎妈”的称谓就不难看出,这类教育方式是相较于一般父母的传统教育方式而言的,带有很强的个案色彩,也很难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总结、复制。因而对此,我们只有祝福,愿雯雯和父母的这场“试验”能够成功,或是不至于付出太大的代价。同时,也要提醒更多的为人父母者,切勿轻易模仿。
此外,在“虎爸虎妈”式教育“试验”频频出现的背景下,有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那就是父母在对子女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其合理界限到底何在?比如,是否应该确保不与未成年人的正常权益保护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