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也是法治经济。当市场出现问题时,问题的症结往往被归咎于无法可依、无“计”可施。但有时,问题的实质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而所谓的“尴尬”现状不过是职能部门慵政、懒政的推脱与借口。
□ 舟子
“不用开刀、手术,打一针就变美”,这是微整形机构惯用的噱头。据报道,近来,各地频发微整形美容变毁容事件,很多求美人士微整形后出现严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导致失明、危及生命。据了解,微整形在国内已经拥有巨大的市场。然而,目前监管却接近“真空”状态。一位市场监管人士说:“目前这一领域存在一个尴尬的现状,医疗美容通常属于卫生行政管,但很多注射美容都是发生在非医疗机构里,如一些理发店、美甲店、会所、工作室、生活美容院等,这让卫生行政部门无能为力。而生活美容场所则又不在药监的监管范畴内,导致监管出现困境。”
一方面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人求美心切,并且得益于大量的广告宣传和媒体诱导,微整形的“理想很丰满”;另一方面却是“骨感”到近乎“灰暗”的监管现状,如此的不匹配不能不说是令人深感失望。而“无能为力”的说法也让人有些想不通:既然“很多注射美容都是发生在非医疗机构里,如一些理发店、美甲店、会所、工作室、生活美容院等,这让卫生行政部门无能为力”,那么,这些市场主体应该属于哪个职能部门的监管范围呢?它们不可能是处于“法外之地”吧?在卫生、药监等部门无能为力的地方,哪些部门应当站出来有为呢?理发店、美甲店、会所、工作室、生活美容院等非医疗美容机构如果从事了超出其正当营业范围的营业活动,是否就该受到相应职能部门的相应处罚呢?除了卫生、药监等部门,政府机构中难道就没有其他的监管部门了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生活美容场所违规甚至是非法从事微整形中的医疗美容项目,难道目前市场监管上的条块分割已经严重到了这样“各自为政”的程度了吗?
近年来,“美丽经济”乱象丛生,从“女性的脸成为化妆品的试验田”到“减肥药下架风波”,从“死在整形手术台上”,再到眼下的“打一针就白”“打一针就美”……不少女性在求美的路上吃亏上当、受骗甚至是送命,其不幸和悲剧有时有当事人自身的原因,不少时候也有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和执法不到位的原因。
有的微整形暴利堪比贩毒,而且给公众财产、健康、 生命带来巨大危害。“微”整形需要“强”管理,面对乱象丛生,监管部门不能徒唤“无能为力”,而是应当联手防治,“美丽经济”亟待法治护航:首先,要从预防“治”起,遏制住漫天飞舞、吹牛撒谎不眨眼的虚假、夸大广告和媒体宣传,让“打一针就变美”看上去没有那么美,而是更多实事求是的成分,让消费者在为“变美”动心的同时也知晓“变美”背后潜藏的风险甚至是凶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有风险,微整需谨慎”——与股市监管部门对股民的警示同理。其次,要严打“美丽经济 ”中的伪劣假冒,比如,美容填充剂、假药品及医疗器械等,尤其是6角钱的冻干粉冒充的8000元的“肉毒素”等,还有“假医生”。“微整容”一词听起来轻描淡写,好像是“人人可为”——人人可以做,人人也可以给别人做,而且有人似乎也是这样定义和实施的,据报道,十分钟“教会”打瘦脸针,只要三到五天,学员就可以“学会”微整,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微整培训机构都在打着方便易学的旗号在广泛招揽学员。但其实不少微整容属于医疗美容范畴。既是医疗就需要资质,而现实是不少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人员在各种不正规场所开展微整形服务,这些都将爱美人士置于凶险之境。最后,当美容不成反毁容或是损伤身体甚至是送命之后,追究严惩肇事者同样不容松懈,“杀鸡给猴看”,只有前面的利欲熏心之徒受到了应有制裁,后面的心存侥幸者才不敢故伎重演。
依法治国,消费市场也当依法而治,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也是法治经济。目前,当市场出现问题时,问题的症结往往被归咎于无法可依、无“计”可施。但有时,问题的实质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而所谓的“尴尬”现状不过是职能部门慵政、懒政的推脱与借口。健全法律法规固然重要,但如果现有的法规都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再制定出来更多的法规又能落地吗?“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部门依照法规不折不扣地履行各自职能范围之内的监管工作,当是最好的普法和树立法治信仰的过程,也是治理微整形乱象的应有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