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5/m20160516aaa24d2d7e264532b4386259684f5dd5.jpg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见习记者 韩亚聪 从今年2月份开始,魏晓的生活正式进入“奔波模式”,北京、石家庄、保定三地时常能看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5/16/027692.html

等待处理…

走出迷茫期的女研究生魏晓

“历经八十一难心不老”的求职征程

2016/5/16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见习记者 韩亚聪

从今年2月份开始,魏晓的生活正式进入“奔波模式”,北京、石家庄、保定三地时常能看到她拿着简历的身影。在当下应届毕业生求职应聘的高峰期,作为2016年的应届毕业生,“无奈”和“矛盾”成为她求职中的关键词。短短3个月时间,魏晓体会了女生在求职中遭遇的歧视和机遇;作为农村生源,她也经历着回乡或留城的矛盾和迷茫。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65万人,又创了历史新高”。人社部在今年年初公布的这组数据,让以前对就业形势从未有过切肤之痛的魏晓有些心虚。

今年7月份,27岁的魏晓将从河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与3年前本科毕业时相比,她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大提升。从2月份开始,她就开始投递简历。“当时觉得,与本科生相比,我们肯定有着更大优势,事实证明我太乐观了。”

一次简短的求职经历让魏晓至今仍耿耿于怀。2月底,河北一所高校招聘辅导员,一条条的招聘条件读下来,魏晓发现自己的学历、专业等条件都十分符合,报名后却没有得到初试机会。她通过一位在这所高校工作的亲戚得知,“只招聘男生”是那次招聘的隐形条件。

虽然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出通知,要求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但魏晓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一些单位的性别歧视以看不见的方式存在。

有第三方调查机构曾对近2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2015年毕业生中,75%的女硕士和74%的高职男觉得“找工作压力大”。中高学历女生在求职中的心态和面临的现实问题,魏晓深有体会。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魏晓求职热情极高,几乎每天都有简历从电子邮箱发出。3月,北京昌平的一家媒体机构向她发出了初试通知。魏晓从保定到北京来回两趟,通过笔试面试,最终被录用。随后得到该单位待遇标准为每月3000元工资的通知,她的心一下凉了。“在招聘时,这个单位没有告诉我具体待遇,等一系列的流程完成了,才说了这个很难让人接受的条件,3000元,在北京我都无法生存。”魏晓说,招聘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她不必要的求职成本。

让魏晓心乱的还有选择,比如回乡或留城。作为一名从邢台农村走出的学生,她曾对大城市无限向往,如今,这种热情似乎在逐渐消退。“刚开始,我的简历都是投给北京的单位,但发现自己似乎没有勇气成为‘北漂’。”魏晓说,她得到了很多回复,但她只去过一个单位参加初试。

伴随着奔波求职,魏晓老家所在的县政府的招聘也让她有些动心,“说是暂时解决不了编制,一旦有名额可以通过考试解决。”动心之余她也对这种不确定有很大忧虑,她还是想在城市里安家立业,因此决定暂时不考虑回乡。

魏晓常常用“历经八十一难心不老”来形容自己的求职历程。她说自己求职虽然遇到了诸多问题,但从未灰心过,“我始终认为,没有求职迷茫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相比于求职尚无定数的大多数女生而言,魏晓还算幸运。最近她终于得到了石家庄一所中专院校的青睐,进行了语文教师岗位的笔试和面试,并以第一名的身份进入试讲。“我对这个工作很心仪,所以我下了很大功夫,面对这些挫折和机遇,我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争得先机。”

上篇:以“互联网+妇联”消除服务盲点
下篇: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上线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