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李双溪
近年来,吉林、北京、河北、河南等地一些高校,出台了类似高三临考前的“最严校规”。一面是部分大学生缺少自控力,考试挂科、体质下降,一面是学校出台“严刑峻法”,严厉管控。大学生究竟该如何管理?在学生自我管理和高校监管之间,该掌握怎样的度?
“最严校规”频出 大学生该不该严管?
近年来,大学生因沉迷于网游、通宵上网、上课成为“低头族”、考试挂科,直至被学校劝退回家的事件屡见报端。
一些“最严校规”随之频繁出现,一些大学纷纷出台各种规定:北京建筑大学要求,大一大二学生需每天跑2公里,其中有3个打卡点,打卡时会自动拍照,一学期下来,学生需完成30次长跑才算合格;河北外国语学院西意葡语言学院甚至规定学生迟到3次取消考试成绩,违纪10次以上给予跟班试读的处理。
一些学生抱怨,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仿佛一夜间回到了“高中时代”。
“考试挂科、体质下降”催生“最严校规”
参与制定“最严校规”的吉林财经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袁贵成表示,新规出台是出于无奈,以前学校常常接到学生家长电话,反映孩子在学校通宵玩游戏,迟到旷课考试挂科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求学校严格管理。
为减少学生“窝”在寝室,河南省很多高校出台了晨跑规定。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校组建学生纪律检查部,每天到课堂上查岗,一旦学生出现迟到缺勤的情况会进行通报。
“从一切由家长老师包办,到自己当家做主,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导致贪玩厌学情绪得不到有效管理,这些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洪刚说。
2014年,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一些学校也据此出台了各种严格校规。
专家:教会“自我管理”比定“最严校规”更重要
一些身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学校和家长的看护下生活,缺乏自我规划的时间,因此难以养成自控能力,进入大学还需校规强制管理。
长春大学教师、全国十佳辅导员刘海涵表示,“最严校规”频出是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自控力不足。但是,教会学生自我管理比单纯地制定校规严管学生更加重要。
教育专家认为,学校应在大一新生入学时期就加强思想辅导工作,使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并教会其如何规划学习、社团、社会实践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