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左一)生前带领战士训练。(王浩博/摄)
编者按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边防军人杜宏用31岁的生命诠释了当代军人建功基层、献身使命的担当,用11年在祖国北疆的坚守证明了当代青年心中理想信念的力量。信仰并不虚无,它是燃在无数青年心中的火苗,更是我们脚下实实在在的追梦之路。胸怀信仰前行,才能无愧青春!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张园园
□ 刘国顺 王忠辉
4月底,大兴安岭深处的伊木河依旧大雪纷飞。
居中国版图雄鸡之冠、额尔古纳界河南岸的伊木河,每年大雪封山4个月,方圆百公里无人烟,极寒气温达-57℃。就在这个“雪域孤岛”上,常年驻守着“北疆第一哨”内蒙古军区伊木河边防连,守卫着中国上百公里的边境线。
与边防官兵做伴的,便是那漫山遍野的樟子松。这种耐寒、不苛求土壤水分的常绿乔木,即使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严寒中,依然青松傲雪、笔直冲天。这个连队也正是秉持“扎根边陲 笑傲风雪 充满生机 永不褪色 昂扬向上”的樟子松精神,捍卫着祖国北疆安宁。
伊木河边防连原连长杜宏就是这群平凡边防官兵的代表。他13年的军旅生涯中,有11年守卫着伊木河,最终把生命也留在了这里。
2015年12月30日,杜宏在前往哨所突击检查的途中,因天气严寒、雪大路滑、山路陡峭,从陡坡上滑落摔伤,经抢救无效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1岁。
坚守:“苦地方险地方,就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在伊木河,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寂寞。白天兵看兵,晚上兵看星,除了团里定期运送给养的司机,官兵们一年到头都见不了几个外人。
有人对官兵们说,你们在这里,就算天天睡大觉也是一种奉献。可连长杜宏告诉大家,守边固防就要守土有责:“穿上军装,就要对得起这身皮,苦地方险地方,就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伊木河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执勤控边任务繁重。在此戍边11年,边防执勤已成为杜宏的看家本领。每次外出巡逻,他都要结合地形地貌,预设情况、设置险局,让官兵临机处置,提高大家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置边境情况的能力。官兵们都说:“跟着连长巡逻,就像打仗似的,不敢有丝毫懈怠。”
冬季界河解冻到冰道开通前无法实施全面巡逻,“就咱这地方,深山老林的,会有什么事啊?”有战士这么想。可杜宏认为,连队管段虽人迹罕至,但随时都有发生越境事件的可能。2012年11月,他带领官兵在冰天雪地里连续奋战半个月,硬是开辟出两条通向XXX界标和芝赫塔河口XXX公里长的简易巡逻路。没过多久,连队执勤组就在芝赫塔河口抓获了一名临边的非法狩猎人员。
2013年10月,地方海事部门通报,有两条非法捕鱼的渔船要从上游进入伊木河边防连管段河道。杜宏紧急部署兵力在界河边设卡堵截。潜伏了2天,渔船毫无踪影。户外夜间气温已降至零下,严寒难耐,有人建议撤回,杜宏不同意。一直守到第6天凌晨,渔船终于出现。杜宏迅速指挥执勤组包抄,将6名非法打鱼人员一举抓获……
任连长近5年来,杜宏带领连队先后堵截临界人员80多人次,协助武警、公安、林业等单位查缴盗猎野生保护动物300多只,实现了管段连续多年零越界。
丹心:“连队就是家”
在伊木河边防连历史上,杜宏是第一个在这里从战士当到连长的兵。
“连队就是家”,这句话杜宏常挂嘴边。在伊木河11年,他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因为留恋,他两次选择了留下。也正因为他带兵用心,训练干活带头冲,让连队有了“家”的凝聚力。
伊木河远离上级保障,吃住行、水电暖任何一处有问题,都可能让官兵们面临死亡考验。杜宏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早晚必在连队各处转悠,查哨所、捡垃圾、看暖气……哪个战士的鞋破了,谁该加绒衣了,他都看在眼里,设法解决。
战士们都说,有杜连长在,连队就有了主心骨,大家心里就踏实。
2013年4月,战士余德强要去参加军分区学员苗子培训,但伊木河界河冰道和出山的陆路都无法正常出行,余德强急得不行。杜宏见状,一面请示团部派车接应,一面带着几名战士,拿着钢钎、铁镐、油锯、钢丝绳等工具去开路。从伊木河到团部,一路上由暖泉遇寒结成的大小冰包有四五十个,大的高三四米,长几千米,杜宏带着战士们用油锯切,用钢钎凿,为汽车清除障碍。看到一个1000多米长的巨大冰包彻底堵住了车辆前行的道路,杜宏二话不说,扛起余德强的行囊就走,带着他在冰面上连走带爬了两个多小时。经过前后近10个小时的周折,大家将余德强送出了大山。
杜宏留在了伊木河,却希望大家能有更广阔的天地。这几年,只要团里需要,他把自己培养出的优秀士兵一个个送了出去。“杜宏带出的兵在哪儿都是拔尖的,大家都喜欢用,因为忠诚可靠。”原伊木河边防连司务长,现任团部财务出纳的李志鹏说。
离情:“脱下军装的那一天,就是离开伊木河的那一天”
很多人问过杜宏,何时他才会离开伊木河。杜宏笑答:“我脱下军装的那一天,就是离开伊木河的那一天。”
没想到,军装未脱人已逝。
“连长对得起身上的军装,唯一亏欠的就是他的家人。”与杜宏相处了近10年的老兵张利说。
因路途遥远,交通、通讯不便,在鄂尔多斯老家的父母几次住院,身为独生子的杜宏都是回家短暂照顾后又匆匆归队,未能在病榻前尽孝。
伊木河通手机信号前,杜宏和妻子张茜联系主要靠鸿雁传书。200多封信,4大本日记,满满记载着相恋10年来张茜对杜宏的思念:“主要是我给他写信,有时每天写一封,一连写好几天,他忙,顾不上回信。”
聚少离多割不断情深意长。杜宏常因工作提前结束休假,甚至7次推迟婚期,张茜心疼他体谅他。2014年2月,二人携手走进了婚礼殿堂。
由于种种原因,张茜未曾到过伊木河。杜宏口中的伊木河美如仙境,就连与熊狭路相逢的经历都被他描述得颇为有趣。但这里的苦,训练的伤,工作的累,杜宏只字不提。
去年10月,杜宏休了入伍以来最长的一次假,跟妻子第一次一起出去旅行。那次,他答应妻子,今年一定带她去伊木河,看看他的连队他的兵。没想到,10月一别竟成永诀。
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张茜留下了杜宏结婚时穿的那身军装礼服,她知道,丈夫此生最爱的,就是军装。
烈士已去,英魂犹存。
至今张茜仍有错觉,她挚爱的那个人还在伊木河忙碌着,说不定哪天就会打电话过来,傻笑着向她赔不是;在连队,一砖一木都能猝不及防地激起战友脑海中与杜宏共同训练生活的点滴,午夜梦回,连长音容宛在;连史馆里,杜宏的戍边语录镌刻在墙“一身国防绿,四季军营春,何惧风雪锁冰河,寂寞献丹心”……
伊木河哨所的墙上挂着一幅字,是陈毅元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正是一代代伊木河边防官兵的写照。相信杜宏也化作了一棵傲雪苍松,守卫在他魂牵梦绕的伊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