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6/4/m20160428bf8f9645d9974d729c2f94b2effaf302.jpg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家国强,降低了贫困家庭新生儿的出生缺陷可能,就是增强了其走向摆脱贫困的希望和可能性,反之亦然。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6-04/28/027158.html

等待处理…

“精准扶贫”让出生缺陷防治更有力

2016/4/28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家国强,降低了贫困家庭新生儿的出生缺陷可能,就是增强了其走向摆脱贫困的希望和可能性,反之亦然。如是,“最精准的扶贫就是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的意义不容小觑。

□ 舟子

“从人口质量角度而言,最精准的扶贫就是生一个健康的孩子!”据《中国妇女报》报道,4月21日,在甘肃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高峰论坛暨甘肃省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管理办法研讨会上,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院长仇杰的发言引起共鸣:在甘肃省某地的一个贫困村,多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这个村始终脱不了贫困的帽子,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个村子里出生缺陷率高、残疾孩子多。人口质量成为制约该村脱贫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建设全面小康的路上,“让国民健康成为幸福资本”是目标之一,而出生缺陷是生命之殇,也是家庭之痛。有关出生缺陷的数字及其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和悲剧更是一言难尽。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有待为人父母者健康生育意识、知识的提高与增长,同时,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亿万家庭的幸福就是和谐社会的理想等服务型政府工作理念之下,公共服务和政策的保障促进作用也不可小觑。不少人士曾呼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综合防治出生缺陷。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心脏病治疗中心护士长胡梅英建议以财政为保障,将出生缺陷基本防治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生育夫妇提供,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免费服务制度。出生缺陷不但给患儿造成巨大痛苦,给家庭带来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和心理负担,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弃婴中,病残儿童占据很大比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建议孕产妇应实施免费产前筛查,并建立病残儿童国家登记制度,以此来抑制“弃婴”的数字上升。

在“免费”尚未能全面覆盖出生缺陷防治各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在精准扶贫中让综合防治出生缺陷成为扶贫工作重点之一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生育的孩子健康而聪明,但只有希望并不能保证梦想的实现。必要的健康知识、营养保障和医疗防控、筛查手段等都不可或缺,而这些资源往往是贫困人群所缺乏的,是其社会环境和支持体系中所集体匮乏的,有的甚至是其所意识不到的,这都亟须精准扶贫来有效帮扶。预防出生缺陷带来的危害除了加大对家长的责任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宣传、培养、引导力度,加大对遗弃病残孩童的社会治理与法律威慑之外,还需要医学等科技预防手段、筛查技术等来赋予家长更多地战胜出生缺陷的力量与支持。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家国强,降低了贫困家庭新生儿的出生缺陷可能,就是增强了其走向摆脱贫困的希望和可能性,反之亦然。如是,“最精准的扶贫就是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的意义不容小觑。

仇杰在发言中说,“甘肃是出生缺陷高发省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平均每年将出生新生儿约36万例,以出生缺陷发生率5.6%估算,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数至少20160例。这些出生缺陷不仅影响儿童本身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对甘肃省人口素质、人力资源的健康存量,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某种程度来说,这一挑战不仅是甘肃所面临的,而是具有普遍性。人口多、资源少、环境承载压力大是我国将长期面临的一个基本国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育观念的变化,转型期的一个现实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难有以前那么蓬勃的新增人口数量。生还是不生?如何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这对于女性及其家庭来说需要更加注重健康生育,对于有关部门来说,采取更有效手段提高人口质量当成为愈加需要重视的工作要义。

为了防治出生缺陷,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巩固出生缺陷防治成效,实现发生率持续下降,切实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少人士建议预防出生缺陷应由政府“买单”,国家进一步加大出生缺陷防控力度。“免费”虽非万能,也不能解决有关出生缺陷的所有问题,但对贫困人口出生缺陷的精确服务与管理当属重中之重。对于家庭来说,这是善莫大焉;对于国家来说,这是功在千秋:国家在此时的一分投入会换来其后几何级数的损失的避免。这种损失伤痛的直接对象是家庭,其实损失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与国际竞争力。让贫困家庭的新生儿有一个同样健康的起跑线当是精准扶贫的明确路径之一。

上篇:谁都没有权利嘲笑女人“老去”
下篇:别让家暴记忆撕裂孩子的人格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